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年弄冰(張克喜)

童年弄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童年弄冰》中國當代作家張克喜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童年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每次吟誦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稚子弄冰》,我不禁想起童年時玩冰的情景。

小時候冬天特別冷,溫度最低達到零下二十度左右。大人們在冬天沒事,大多找個背風暖和的地方,曬太陽、拉家常、打紙牌。孩子們冬天有三大樂事:玩雪、捉兔、弄冰。下雪的妙處自然多:堆雪人、擲雪球、滑雪、打雪仗、捉野兔。但是下雪畢竟很少,一個冬天難得下幾場大雪。而天寒地凍,河面結冰卻是常有的事。

我上三年級時,從村裡的民校轉到完小,學校在村子的西面,相距二里多路,中間有一條小河,河西面是一個營的部隊駐地,小河中間原本有一條土路,因經常有人到部隊偷東西,土路被挖開了。如果上學就要拐到南面的大路上。男孩子調皮,想偷懶,不想多繞一里路。夏天,赤裸着身子,手舉着衣服和書包游過去。冬天,河面上結冰,從上面走過去。

「三九四九,冰上走。」過冰河必須要結冰厚,能夠承載我們身體的重量。每次過去前,都要用腳在河邊的冰面上使勁跺幾腳,試試冰層的承受力。如果冰面厚度不夠,只好繞路上學。走在冰面上,如果發現不對勁,立刻往後退。如果河已過了大半,就拚命跑過去。過冰河不能大家一起過去,必須一個接着一個,也可以相隔一段距離,減輕河面冰層的壓力。膽小的男孩子沒走兩步就趴在冰上,慢慢地爬過去。一聽到冰炸裂的聲音,嚇得號啕大哭。高年級學生身體重,破冰的風險大。有時候走到一半,冰面就開裂,他們或者闖過去,或者掉進冰窟窿。有的人使壞,過去後有意在冰面上猛跺幾腳,讓冰裂出一道道閃電般痕跡,阻止後面的人過去。

寒冬臘月,白雪皚皚,千里冰封。河面結冰,家裡的臉盆、水桶、水缸,只要有水也都結冰。小孩子不玩雪,就玩冰。玩冰有兩種方法,一是滑冰,在河邊砸出一塊冰,一人蹲在冰上,別的小朋友在後面推。人和冰在凍土上快速滑行,稍不小心就會人仰馬翻,摔疼了屁股和雙手也笑得開心。有時幾個小夥伴都蹲在冰上,比賽誰滑行得遠,或者互相撞擊,像碰碰車,堅持到最後冰未撞壞的為勝利,頗為有趣。

玩冰的第二種方法是推冰車,先在河上找一處厚冰層,用鐵鍬或鑿子一類工具,沿着劃好的圓圈印記開始鏟或鑿,動作一定要輕,力量要恰到好處。用力太小,花費時間長。用力過猛,冰又會破裂。挖鑿下來的冰越圓越好,滾動起來才輕快。接着在冰塊中間弄出一個小洞,往往使用釘子,家鄉人叫洋釘。洞眼不要大,能寬鬆穿過一根硬鉛條即可。釘子在冰塊正中間位置慢慢鏨,一點一點地往下用力,小心翼翼鑿出洞眼,然後把四周磨光滑平整,最後要磨平的是冰塊的四周,滾動起來才快速省力。

幾個小夥伴排成一排,把冰車豎起來,扶穩當,穿好鐵鈎。推車用的鐵鈎硬度要夠,一根近二十厘米長的硬鉛條,一頭向下折彎,再折成U形。推冰車和滾鐵環差不多,都是人拿着長鐵鈎往前推。推車有一定難度,掌握不好速度和平衡就會倒。鐵環倒了,還可以再玩。冰車倒了,就摔碎了。即使如此,大家也樂此不疲。看到別人的冰車摔壞了,更加興奮。

冰不僅可以玩,還可以吃。吃冰比的不是牙齒堅硬,而是看誰有不懼冰冷的勇氣。河溝里的冰取出來不規則,薄厚不一。我們喜歡吃屋檐下結成的冰凌。以前都是茅草屋,房子低矮,草苫的邊沿往往會滴水成冰。幾間屋檐下懸掛着一排圓錐形冰凌,在陽光下晶瑩透明,熠熠生輝,十分美麗和誘人。拽下冰凌當作棍棒打「冰」仗,斷了就吃「冰棍」。吃「冰棍」最好是前面的部分,又尖又細又乾淨。幾個小夥伴各自攥着一根,「嘎巴嘎巴」一陣陣咬碎冰的聲音,在鄉間飄蕩、迴響。拿冰的手凍得通紅,還不能把冰扔了。吃在嘴裡,牙齒和嘴巴凍得直打顫,還是互相看着不想放棄。我小時候牙齒特別好,也不怕寒冷,屢次獲得第一。男孩子們羨慕也就罷了,女孩子也喜歡看我吃冰,聽那清脆悅耳的聲音。那令人怦然心動的眼神,那歡呼雀躍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打花牌、彈溜溜、「鬥雞」、滾鐵環……童年時遊戲很多,玩法也簡單,快樂卻無窮無盡。童年如煙如雲,永遠縈繞在歲月的天空。難忘童年!難忘稚子弄冰的樂趣![1]

作者簡介

張克喜,宿遷市作家協會會員,在《宿遷日報》《宿遷晚報》《淮陰文化報》等報紙雜誌發表散文詩歌數十篇(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