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电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稳定电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一个电极/溶液界面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极反应时,平衡电位较正的电极将发生净的还原反应,平衡电位较负的电极将发生净的氧化反应,两电极构成一短路原电池。界面上电荷交换速度相等,而物质交换不平衡时建立的电极电位称为稳定电位。
金属硫化矿物的稳定电位
电极电位通常是指可逆电极的平衡电位。只有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的电极才是可逆电极,即:①电极反应是可逆的;②在可逆电池充电和放电时,不仅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而且能量的转变也是可逆的。对不同的可逆电极,在半电池的溶液中,可逆的离子也不同。例如,可逆的金属电极(M/M2+),溶液中可逆的离子是该金属的正离子;可逆的难溶盐电极如(Ag-AgCl/C-),其可逆的离子是难溶盐的负离子(而不是对应金属的正离子)。人们所测得可逆电极的平衡电位,习惯上称为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数值可通过热力学有关平衡公式计算出来。
当电极与溶液之间,电子转移不平衡或物质交换不平衡,或者并不是单纯一种离子的交换时,这些电极均是不可逆电极,所测得的电极电位称为非平衡电位。非平衡电位不能用热力学平衡理论来处理,只能依据实验或动力学规律求出。当电极与溶液之间,电荷转移达到平衡而物质交换并不平衡时,电极上也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电位值,此时的电极电位称为稳定电位。
在实际的地质环境中,矿体周围的水溶液中含有各种金属、非金属离子,因而水溶液的Eh值是各种离子氧似还原电对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固相来说,矿体也并不是“均匀”的,往往存在矿床分带、矿体分带及矿物共生组合具分带性等地质现象。因此,对于实际多金属硫化矿物矿石,其稳定电位是各种矿物稳定电位的综合结果,乃是一种混合的稳定电位,简称混合电位。例如,把黄铁矿一黄铜矿共生组合的标本,置于某溶液中,所测的稳定电位既不是黄铁矿的,也不是黄铜矿的,而是这两种矿物的混合电位。
稳定电位的测定和分解电位的提出
要测定金属/溶液体系的稳定电位,当然不能破坏已经建立的所有共轭反应交换电流总和为零的稳定状态,也就是不能有正或负的外加电流通过体系。但是,要进行测定,就必定要用测量装置将试样(金属/溶液)与参比电极接通。 因此,为了使两个有电势差的电极接通而无电流通过,必须用高阻抗的电位测量器或者采用对消法。后者是在试样与参比电极之间串联一个可变电压和检流计,当改变电压(为使读数精确,通常使用电位差计)使检流计指示电流为零,该电压值即等于欲测的稳定电位,但符号相反。用对消法或高阻抗静电计直接测量,都属于无外加电流的静止法。因而,有些文献把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稳定电位称为静止电位或自然电位、开路电位等,它们的物理概念是一致的。
由于金属浸入溶液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有时经过几小时后仍不能达到真正稳定,因此用这种静止法所测得的ER只是近似值。此外,如果试样在电解过程中发生阳极钝化,则稳定电位就不能再用作判断电解相分离的依据,必须用过钝化电位Eop来判断,而Eop更是无法用静止法测得。因此,稳定电位或过钝化电位的测定,常常采用外加电流的动态法,即通过测定极化曲线求得电流为零的电位,再根据其所处电位区域确定其为ER或Eop。然而“电流为零”在实际测量中是难于判定的,于是人为地规定当试样开始产生电流密度为某一很小值的电解电流时,所对应的电位为分解电位。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是怎样起源的?源始于殷商?文字有600年的历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来源图画还是记号?,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