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看秦岭(舒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秋雨绵绵看秦岭》是中国当代作家舒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秋雨绵绵看秦岭
仿佛每年都要去西安一趟,每次看的地方都不重复,因此每次都不会后悔。西安就像博大精深的国家博物馆,兴兴衰衰,加加减减,不设防地开放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从前只要脚力好,或者赶车架驴也行,背一条布褡裢就能云游名山胜迹。如今需带足银子,因为门票很贵噢。
今年秋际,朋友约了去周至县。理由是:周至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谁不知道天书《道德经》啊,可又有谁认真一字一字读过?而且我还有点疑惑,多年前在河南函谷关那里,见过一尊老子骑青牛的塑像,不也是与《道德经》有关吗?朋友便解释,老子李耳在函谷关那里打了腹稿,西游抵达周至的楼观台才瓜熟蒂落。之后他在楼观台著说、修炼并授徒,接受膜拜,传播道教文化。因此楼观台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地”,系中华魂之所在。
大道理是很多,我更想看的是周至县的另一处名胜仙游寺,白居易的《长恨歌》诞生于此。作为一个不入流的诗人后辈,我膜拜的是文学界这一福地呢。
夜里下着小雨,咸阳机场到周至县,车子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我们住在楼观台的招待所,条件还不错。几位男士们住的是陕西特有的仿窑洞,巨大的炕上摆放着蜡染大花被褥,红罗帐低垂,哄得他们个个喜洋洋,重新做新郎似的。
第二天清早,高音喇叭已经热火朝天。就近先去参观财神庙。我就算满心想发财,也知道年纪太大,没有机会了,只是随缘玩玩罢。赵公明财神爷长得确实福相,胖乎乎挺讨人喜欢。虽然他从未眷顾过我,但这也是不大好记恨他的嘛。我扳住电光声响的摇钱树使劲摇,果然噼里啪啦掉下无数幻影金币,朋友们见状,嘻嘻哈哈故作满地捡,虚拟世界里扮演一番虚拟老财迷。这个财神庙殿占地甚广,殿堂重重叠叠,一律金碧辉煌,钱的光芒把眼睛都灼伤了。
走马观花浏览了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幽壑园林,甚至类似农业大棚的“新高农技示范园”。走累了就进演播厅,看一会儿大型4D演出《道·梦空间》,通过环幕、多媒体全息投影及声光电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营造道家思想意境。
现阶段的中国人,对于财神爷的膜拜和追逐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因此我相信财神庙的香火很快就会炙手可热。眼下还是贪新鲜的游客为多,不少相关设施附带娱乐效果,让孩子们奔跑嬉戏,把种种快乐祥和,渲染得很是喜庆。
渐近日午,游人增多,摩肩接踵,我们赶紧撤下。
离开热闹喧哗的财神庙,去仙游寺的路途就显得冷清寂寥,路边的菅草枯萎锈黄,在秋风中希希瑟瑟,缅怀着逝去的岁月。
据考,仙游寺是关中佛教胜地之一,曾被黑水河环绕而过。原本分南北两寺,中间隔着黑水潭。有记载:黑水潭宽约二丈余,水色黝黑,深不可涉,唐人岑参因此题诗“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两寺各有丰富的历史传说和著名文化景点。但在1998年,为了解决西安市长期面临的缺水问题,市政府决定引黑河水进西安。随着黑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仙游寺与法王塔所处的谷地将变成一片汪洋。因此,仙游寺与法王塔不得不搬迁。按“修旧如旧”和“保存原状”,将仙游寺与法王塔搬迁到与原址相距2.8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毗邻黑河水库。
我们所实地拜访的仙游寺,据说完全原形原貌。是否原汁原味呢?心里还是纠结,一定缺了什么东西,是搬不过来的?
仙游寺最伟大最特殊最丰富的是它所收藏的名人字迹。门口的挂匾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寺名,左右两边挂满当代名人题词,像冰心的“终南灵秀”、王蒙的“潇洒仙游”、郭峰的“音梵影诗”等等。仙游寺何以吸引如此众多的文化名流?皆因为有位叫周明的周至籍老乡,广泛运用他在京城工作多年的人缘人脉,把众多文艺界朋友的目光吸引到仙游寺。
大概只有照壁上毛泽东书写的《长恨歌》与周明无关。我想周明当年恐怕还不能向毛泽东求字吧?不知何故,毛泽东没有写完全诗,后几节由诗人臧克家补写收尾。我不懂书法,难以评判优劣,看到熟悉的名字尤其老朋友的,便驻足、端详、喜欢。只是找不到白居易本人的手迹,有些遗憾呢。
查过史料,说是唐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应试及第,奉为周至县尉。隆冬十二月,相约知己王质夫、陈鸿等,三人同宿仙游寺。当夜谈古论今,慷慨激昂,遂以篝火暖手,挥毫沥成名作《长恨歌》,自此仙游寺名噪一时。
想白居易如果这时候来,眼不见苇花飘雪,耳未闻野猿哀啼,就算有流萤闲蛾扑灯,那也是现代白炽灯,暖气机轰轰地扰人。如何“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搬迁后的法王塔依旧用砖墙圈守,院内荒草低迷,看门老农在院墙边种了两畦肥绿菜苗,增添几分生气。该塔外观为平面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高约30米,密檐式,全为砖砌。塔门不对外开放,只能绕塔一周表示敬意。
此塔也是原砖原石迁徙,矗立在高坡上,视野开阔,周边都是草坡和小树林,环境也算幽静清雅。可为什么望着它,感觉它很黯淡很愁闷,甚至有些悲伤?
便想起参观寺内小小陈列室时,看到过法王塔下取出的舍利子。也许这法王塔的灵魂已经不再,你怎能要求一尊离乡背井的躯壳,持续释放勃勃魅力?
回头,再回头。那塔,那寺,那雨雾中的山路,甚至金灿灿的庙宇楼台,一一退后直至渺远,以宏伟连亘的秦岭为背景,在绵绵秋雨中。
作者简介
舒婷,本名龚舒婷。女。福建厦门人。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厦门灯泡厂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