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里

秋里(1926.11--2008.5.11),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社委会副主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主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担任指挥的曲目有《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二十多部。合唱有《黄河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已面世的著作有《合唱指挥知识》《合唱与指挥》等音乐论文多篇,并主编《合唱指挥基础》,是中国较有影响的合唱指挥家。

人物生平

秋里,中国音协理事、中国音协社委会副主任、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主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1926年10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6岁时随家人迁居哈尔滨,在道外南马路小学上学。1946年在东北文工团首演的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指挥,从此开始指挥艺术生涯。以后,秋里在《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风暴》、《东进序曲》、《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狼牙山五壮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二十多部电影里担任音乐指挥。秋里曾分别于上个世纪1962年、1979年和1990年三次来哈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担任指挥。指挥合唱有《黄河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著有《合唱指挥知识》、《合唱与指挥》及音乐论文多篇,并主编《合唱指挥基础》,是中国较有影响的合唱指挥家。

2008年5月11日早上8点,秋里因突发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京去世,享年82岁。

自我介绍

我叫秋里,小得时候我就喜欢音乐,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我最喜欢手风琴,后来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又遇到一个老师,是一个德国人,我又和他去学声乐。我是在东北参加革命的,我是54年带东北歌舞团到德国、欧洲去演出,回来以后到北京汇报,北京说:这个团还不错,就把我们扣下了,因为我搞指挥,原来在中央歌舞团,后来分家以后叫中央乐团,一直干到今天,已经四十多年了。搞这个合唱艺术我不是单搞,这离不开群众,我一个最大的喜爱,就是发动群众,不光是在北京,原来在东北,我都是组织各种各样的合唱团。

秋里到北京以后我也是发动群众,我有办法:第一,我是宣传领导,然后发动群众,再给他们搞几个试点。慢慢的觉得大家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后来我就组织指挥班,培养小指挥,指挥其实没有什么难的,就是要学会如何去处理作品、表现作品、分析作品,它的各种手势,刚柔弹跳,起伏强弱,十二种手段我都学了,学了以后我就慢慢在实践中去运用,运用当中慢慢升华提高,所以我这一辈子搞了一百多个业余团,专业团我就是一个中央乐团,在社会上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是我发起的,这些老艺术家都是从延安来的,那劲头足着呢,还有就是“教师合唱团”,北京各个区的老师经过考试来了,水平比较高。我搞了一个叫“春之声合唱团”,每个礼拜都要排练一次,识谱能力很高,基本上拿起来就唱,唱了合唱以后,他们感觉到境界高了,自己觉得收获很大。 我觉得唱歌在整体的和声里面,就觉得是一种幸福感,他们可以说到了一种专业水平。搞了这么多年,收获最大的是这个队伍的素质整个提高了。我这一辈子搞了一百多个业余合唱团,他们自己都觉得唱歌以后,精神境界高了,所以他们不用说,到排练那天准时到达,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音乐的凝聚力,特别是搞了4届合唱节以后,大家互相观摩、互相提高,取长补短,蓬勃发展,你不让他也不行了。有的时候,我一个晚上指挥一套音乐会,两个多钟头下来以后感觉非常幸福。我搞了一辈子的合唱艺术就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水平能够提高。

秋里回忆

在哈尔滨长大的秋里从1945年开始了指挥生涯。从部队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多年来他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有众多音乐组织头衔的秋里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这位老人担任着两个团的指挥,由60人组成的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和由中年人组成的“春之声”合唱团。作为国家一级指挥,秋里希望中国的指挥队伍能蓬勃发展。

秋里说自己最初的指挥是紧张的。“音准、节奏、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

国外来了指挥家就要跟人家学”,从小音乐基础并不深厚的秋里更多的时间处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这么多年都在跟别人学,学别人的优点,慢慢地成熟”。当处理作品、分析作品、表现作品都达到顶峰时,秋里说自己已老了。

军人出身的秋里对1950年开始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有着很深的记忆。他说自己共去过朝鲜3次,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之初是自己第一次到朝鲜。“作为访问我们是坐车子过江的,但很多志愿军战士是涉水过江的。那时天气很冷,战士们趟着没有冻实的冰过江,有的最后腿与棉裤棉衣冻在一起,腿都没了”,回忆起往事老人陷入了沉思,他顿了顿说“我们当时都被感动得掉了泪”。

希望国家能培养指挥队伍是74岁的秋里唯一的愿望。“因为培养了一个指挥就等于培养了一支队伍。如果一只队伍没有好的指挥,那这只队伍就永远提不高”。

离休在家的秋里的一个工作是写书。他说:“我写书主要是写教训,教导后人不要走弯路。希望一代比一代好,希望后来人比我们好。”

热忱人生

深居简出朋友多

当记者来到秋里位于和平里北街的住处时,有点诧异。这样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还住在几十年前的老房子里,墙壁已经黄到看不出原来的颜色,陈旧的书柜里塞满了各种书籍,家里的角落里也堆放着很多边角已经泛黄的书籍。只在书橱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小小的奖杯。如果不是贝多芬的半身小雕像,你根本无法把这里与一个音乐家联系在一起。

自从秋里逝世的消息在网上公布后,秋里家的电话就一直很忙。秋里的儿子王鲁雁说:“今早6点开始家里的电话不断。手机上全都是父亲的朋友、学生发来的短信。很多人责怪我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通知他们。父亲一生随和热情结交的朋友太多了,我哪通知得过来呀。”

能做到的他从不推辞

在儿子和家里的阿姨眼里秋里是个无私奉献心眼特别好的人,“这两天有很多我都不认识的人来家里祭拜。他们告诉我,只要父亲能做到的事情他从来不推辞。哪怕是帮别人找一个电话号码都会自己查上好半天。”王鲁雁说。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冯智禹从网上看到了秋里逝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其家。进门后径直走到先生的遗像前磕了三个头。起身时已经满脸泪水。他说:“那时候我手里有个作品,想找专业的音乐人帮我指导一下。在朋友的介绍下联系到了秋里老师。在我心目中音乐大腕都特别不好接触。可是秋里老师却让我到他家里来做客。进门把我让在沙发上坐,自己却搬个小板凳坐对面。当时我特别感动。”

深入前线演出命大

秋里1945年参加了哈西文工团,后合编为七师文工大队。儿子王鲁雁说,父亲曾两次到过朝鲜战争前线慰问演出。“听父亲的朋友讲,那时候去前线非常危险。一次,父亲乘坐的吉普车遭遇敌人飞机俯冲扫射,车上5人,3人死亡,司机腿部受伤,只有父亲命大。之后他仍坚持到前线去演出。”

长安街上和学生赛车

秋里家住和平里北街,可是他出门基本都是骑自行车。王鲁雁回忆说:“父亲以前身体很好。70多岁时,他在工人文化宫给人家担任合唱指导,时常给人家上课。不管春秋冬夏,都骑着他那辆30年前买的28永久自行车来去。他的学生告诉我,有时下课后,他还会跟年轻的学生在长安街上比赛看谁骑得更快。”

肯为业余合唱团执棒

2003年,秋里举办了“峥嵘之光——秋里指挥艺术50周年音乐会”。这成为他舞台艺术的最后一次亮相。虽然演出少了,可是秋里的社会活动一点都没有少。他是个没有架子的人,很多社会业余合唱团体邀请他指导,他都会欣然答应。“2007年7月4日凌晨,父亲因为连着工作13个小时累得引发心肌梗塞,被送进医院。此后我就不让他再出去参加活动了,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不好。”王鲁雁回忆说。 家里负责照顾秋里的阿姨说:“行动不便的秋里先生最喜欢看音乐频道的各种音乐会。每次看的时候,他还在旁边点评谁水平不好,谁指挥得不错。”[1]

指挥事业

指挥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作品的处理表现。哪个地方应形成高潮,哪个地方应形成低谷,指挥都应非常清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群众歌曲,如果从头到尾只知道高声唱,那就成了唱者累,听者平。而用艺术手段就不一样了”,谈起艺术技巧,秋里的脸上充满了丰富的表情。

第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工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身的重复就是力量,这句要树立起共产党的高大形象。指挥前半句完了时不能轻,要把歌曲的高潮推上去;

第二句‘共产党勤劳为民族,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要很亲切的,要有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三句‘她坚持抗战8年多她改善了人民生活’,这句要充满真情。最后一句要抒情,而且不能换气”,讲完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秋里迅速又恢复了老人常有的平和。

合唱事业

著名指挥家秋里一生致力于合唱艺术的发展工作,在担任中央乐团指挥期间,曾经录制了许多著名的合唱歌曲,而很多中国合唱歌曲都是经他指挥合唱团演唱而流传开来。秋里还积极推动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在北京,他曾长期指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人合唱团和文化部老干部合唱团。他的指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指挥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都十分讲究场景与氛围的营造,而指挥《把我的奶名叫》和《我的祖国》等歌曲时又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和声的准确。他指挥业余合唱团的排练从来不辞辛苦身体力行,深受业余合唱团团员们的爱戴,在群众合唱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倡导在群众合唱推广四声部以上的混声合唱和无伴奏合唱,为把群众合唱提高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做出极大的贡献。

秋里热心辅导群众歌咏活动。近四十年来,他不但活跃在首都的一些业务团体、大专院校,而且还是广西福建云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14个省、市专业、业务合唱团的艺术指导。为工交财贸、卫生、教育战线指挥了数百场业余合唱音乐会,培养、训练业务指挥近千人次,被人们誉为群众乐团的“总指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