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夜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秀夜蛾 |
中文学名:秀夜蛾 拉丁学名:Amphipoea fucosa(Freyer)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鳞翅目 科:夜蛾科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 中下游及华东麦区。 |
秀夜蛾,拉丁学名Amphipoea fucosa(Freyer),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麦区。一般减产10%一20%,严重减产40%一50%,系春麦区重要麦类害虫。寄主于小麦、大麦、被麦、黍、糜等禾本科作物及野燕麦等。幼虫喜在水浇地、下湿滩地及粘壤土地块为害,3龄前钻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1]
秀夜蛾形态特征
秀夜蛾成虫 体长13—16mm,翅展30一36mm,头部、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锈黄至灰黑色;
基线色浅,内线、外线各2条,中线1条,共5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至锈黄色,上生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色浅,外缘褐色,缘毛黄褐色。
后翅灰褐色,缘毛、翅反面灰黄色。 半圆形,初白色,3、4天后变为褐色。
末龄幼虫体长30-35mm,灰白色,头黄色,四周具黑褐色边,从中间至后缘生黑褐色斑4个,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9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红褐色宽带1条。亚背线略细,气门线较粗,均为红褐色。
秀夜蛾为害特点
幼虫喜在水浇地、下湿滩地及粘壤土地块为害,3龄前钻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秀夜蛾生活习性
秀夜蛾蛹图 北方春麦区年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5月下旬-6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小麦幼苗,5月下旬一6月下旬,小麦分蘖至拔节期进入幼虫为害盛期。
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进入发蛾高峰,7月中旬麦田可见卵块,7月下旬-8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
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傍晚飞出取食,交尾后在晚上20-21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1一3cm处,每雌产卵3—21块,共产卵90一400粒,卵粒排成2—3行成1块,每块约30粒,产卵历期5—8天。
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幼虫期共50多天,一般蜕皮5次,者熟后在受害株附近1一3cm土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 [2]
秀夜蛾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深翻土地除茬灭卵,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15cm,翌年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
(2)在小麦三叶期浇水,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浇水后可减轻为害。
(3)在成虫盛发期,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
(4)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随播种施4%辛硫磷颗粒剂或0.5%硫环磷颗粒剂,每667㎡2—3kg,对初孵幼虫防效80%以上。[3]
(5)幼虫期可用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36%克蜗蝇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4]
参考来源
- ↑ 秀夜蛾, 植物智, 2020-01-18
- ↑ 秀夜蛾 - 植保百科 2020年4月28日 是水旱轮作,可显著减少秀夜蛾的发生。②深翻 土地除茬灭卵,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 超过15cm。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③小麦 ...
- ↑ 秀夜蛾 农业产品质量追溯 二维码追溯官网 英文名Amphipoea fucosa异名麦秀夜蛾 秀夜蛾,学名Amphipoea fucosa (Freyer)。又称为麦秀夜蛾,属鳞翅目,夜娥科。为害小麦、大麦、黍、糜等麦类及玉米等,受害...
- ↑ 常见昆虫观察(夜蛾科) - 美篇 2020年8月21日 夜蛾科属昆虫纲鳞翅目,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体中至大型,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