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清光饼

福清光饼也称为福清缸饼,是在福州麻饼(福州光饼)的基础上改良烤饼,是福建福清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福州十邑其他区县人称之为福清饼,其色、香、味俱备。"缸饼"在福清所有小吃中,声名最响,影响范围最广,文化内涵也最丰富。
"缸饼"加工工艺与福州"麻饼"同出一辙,唯一区别饼中央无孔。因此饼坯在烘烤时无法将饼中的气体排出,使烤制的饼成半球形。还有"缸饼"烤制炉器与西域烤"馕"炉器极其相似,西域烤"馕"炉器全没入地下,而福清"缸饼"烤制炉器半没入地下,为立式烤制,福州"麻饼"而用卧式高炉烤制[1]



目录

历史文化

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烙馍")。它是将面团和好、切块、搓圆压扁,然后刷水贴在炭炉烧烤。有甜的、有咸的、有不甜也不咸的,外观、色泽、大小都与福州光饼一模一样,只是少了饼中心用以穿线的那个孔。
唐代,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可以推断,自从唐代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今潢川)而称"光饼"。
"光饼"是福州传统名点,古时,福州书生进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从历史而言,制作简易的"光饼"在前,即所谓戚继光将军下令赶制的行军杀倭的干粮。从"光"字而解,既指饼形、色泽的特征,当然也包含传自光州(今潢川)及也含有纪念戚将军的"光",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湛,很有历史风采。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1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见连日大雨滂沱,军中不便升灶埋锅,遂下令烤制烧饼,穿孔挂于将士胸前,作为干粮。


做法

在福州市区和闽侯县,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甜味光饼叫征东饼,有芝麻的咸味的光饼叫做"光饼",还衍生出葱肉饼和虾干饼等附属小吃品种。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中间无孔的叫"缸饼"。福州人都叫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缸饼,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鲜,而且有趣,夸张点说,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他们烤缸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不消十分钟,几百只缸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缸饼,只只金黄,十分香脆[2]


视频

福清光饼纪录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