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福井猎龙属

福井猎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福井猎龙属学名Fukuivenator,意为“福井县的猎人”)是一已灭绝的虚骨龙类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世日本[1]

目录

发现与命名

模式种悖论福井猎龙Fukuivenator paradoxus),又译作奇异福井猎龙,在2016年由东洋一(Yoichi Azuma)、徐星、柴田正照(Masateru Shibata)、川边顺一郎(Soichiro Kawabe)、宫田一典(Kazunori Miyata)和今井拓也(Takuya Imai)等人命名并叙述。属名结合了化石发现地福井县的名字和拉丁语单词venator,意为“猎人”。种名指的是该物种所表现出的矛盾的特征组合。

2007年8月发现该属正模标本FPDM-V8461的岩层属于北谷组,地质年代可能为巴列姆阶阿普第阶。通过对附近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估计该地层的年龄介于1.27亿至1.15亿年之间。正模标本由带有头骨的部分骨架组成。福井猎龙的残骸是目前在日本发现的最完整的非鸟类恐龙化石,这些遗骸包括约160块骨头和骨头碎片,没有在相应的连接处发现,而是分别在50×50厘米的区域内找到的。

叙述

据估计,福井猎龙的长度为245厘米,重25公斤。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包括前上颌骨前部的匙形牙齿,上颌中尖锐的、向下弯曲而无锯齿边缘的牙齿,以及较长的颈部和细长的颈椎。

福井猎龙的身体结构显示出一个融合了多种原始和高级虚骨龙类特征的独特组合。描述该属的研究小组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发现,它是手盗龙形类中的原始成员,处于一个不确定的位置,与似鸟龙下目手盗龙类嗜鸟龙同样密切相关。与驰龙科的一些相似之处被解释为趋同进化的一个例子。

古生物学

由于它的脖子很长,牙齿(有多种形状,属于异型牙)没有锯齿边缘,最前面的可能还具有扁平的外端,因此作者认为福井猎龙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食肉动物,而是一种已经适应了草食性或者至少是杂食性饮食的动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