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趨同進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趨同進化是中國地理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於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態結構向着同一方向改變。

趨同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親緣關係甚遠的生物,由於棲居於同一類型的環境之中,從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態特徵或構造的現象。

不同的生物,無親緣的種,在進化上相距甚遠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在同樣選擇壓(選擇壓是指在2個相對性狀之間,一個性狀被選擇而生存下來的優勢,或者說,在2個基因頻率之間,一個比另一個更能生存下來的優勢)的作用下,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以適應相同的條件。

趨同進化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固着生活的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門的珊瑚、甲殼類的藤壺、棘皮動物門的海百合等都有相似的輻射對稱軀體構型;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如哺乳綱的鯨和海豚、爬行類的魚龍等都具有與魚類相似的體型。 例如:歐亞大陸溫帶地下生活的鼴鼠、非洲南部的金毛鼴、澳大利亞的袋鼴分類上相距甚遠,但生活方式相似,形態也相似;澳大利亞的袋食蟻獸、非洲的土豚、亞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蟻獸,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適於捕食白蟻的相似生理結構;鯨、海豚等和魚類的親緣關係很遠,前者是哺乳類,後者是魚類,但體形都很相似。蜻蜓、蚊子、麻雀、蝙蝠、飛魚等動物雖然親緣關係甚遠,但由於適應飛翔的生活,它們都具有翅。螻蛄、鼴鼠都營地下生活,它們都有適於掘土的附肢。鮫、鮭、海龜、化石魚龍、企鵝、海豚、海豹等分別屬於軟骨魚類、硬骨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但由於適應水生環境,它們的前後肢均為扁平型、適於划水、並且都具有流線型的體型,可減少在水中的阻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