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禮樂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禮樂論(王安石著/畫像)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禮樂論》,中國古代倫理學著作。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第66卷。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篇闡述了作者關於仁、禮、樂及其基本關係的觀點。認為人性在起始是無所謂善惡的。人的自然生命就是人性的本質,先王為了使人類能順其本性而發展,就依據人的天性制定了禮樂,以約束人們。這種禮的本質體現了人類的本性,但禮的真正作用是在於校正人的精氣,使其不失人性。人有「內求」與「外求」兩種本能。如果反省自己,內求諸心,就會得到其本性;否則,追求外在的欲望,就會失去本性。禮是人性的體現,是處理「人事」的總原則,而「人事」和「天道」又是統一的,因此禮是上天命定的萬事萬物運行的秩序。禮是經天緯地的總原則。人們只要盡力通過內心修養,使內心清明,就能把握作為天地萬物總原則的禮。禮又是和仁相聯繫的。先王制定禮樂的本意是為了人們的「養生」,要以禮治天下,首先解決的是人們的財用問題。「養生」即是愛,即是仁,仁是禮的根本屬性。同時,仁道也離不開禮。如果人們的視、聽、言、動都是在禮的制約下,那麼離仁德也就不遠了。本篇著作論述的禮、樂、仁等都屬於封建的倫理範疇,但它把禮放在突出的地位,成為與宋代理學倫理學相對立的一派有影響的學說。

作者簡介

著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政治家。中國北宋臨川人。由知縣、知州等地方官晉升為三司度支判官、宰相等職。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相關信息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本辭典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3.本辭典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聯繫和區別、適應社會和讀者的需要、為了檢索和閱讀方便,分為自然和技術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不含藝術作品) 3冊。各冊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

4.本辭典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

視頻

禮樂論 相關視頻

倫理學課程介紹
叔本華的倫理學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