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雀[1](学名:Petronia petronia,英文名:Rock Sparrow)属雀形目雀科石雀属。中型雀类,共有6个亚种。初级飞羽9枚,近基部具淡色横斑;背部羽毛亦具条纹;嘴短强,呈圆锥状,翅较长,几达尾端,尾较短。体色亦较浅淡,喉下具一黑色点斑,紧接一弧形的黄色带斑。紧接一弧形的黄色带斑。在地面或植物上取食。食物主要是草和草籽,也吃谷物、水果、浆果和昆虫。栖于荒芜山丘及多岩的沟壑深谷,高可至海拔3000米。结大群栖居且常与家麻雀在一起。于地面奔跑及并足跳动,飞行力强。栖息环境多为人迹罕至的山野,故不甚多见。分布于古北界南部至中东、中亚和中国北方及蒙古


外形特征

石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和头顶两侧暗褐色,头顶中央至枕淡皮黄褐色或灰褐色,形成一条宽阔的中央淡色带,个别头部全为暗褐色,头顶中央不存在淡色带。眉纹淡皮黄色或皮黄白色长而显著。贯眼纹暗色,后颈淡褐色。背、肩淡褐或淡灰褐色,羽缘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亦为淡褐色或淡灰褐色、具不明显的淡色羽缘。中央尾羽褐色,近先端处褐色变深,呈黑色具褐色羽缘和小的白色尖端,外侧尾羽亦为褐色,到近端部逐渐变为黑色,内翈具大的白色端斑。两翅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淡灰皮黄色。初级飞羽外翈基部和中部各有一白斑形成两色横斑。内侧飞羽羽缘和尖端淡白色,中覆羽和内侧覆羽尖端皮黄白色。颊和耳覆羽褐色,胸侧和两胁暗褐色或暗赭褐色纵纹,喉部有一黄色斑。

虹膜褐色;上嘴角褐色,下嘴黄褐色;脚淡黄褐色。雌雄相似。

大小量度:体重♂26-34g,♀25-35g;体长♂127-160mm,♀133-160mm;嘴峰♂11-14mm,♀11-14mm;翅♂86-110mm,♀91-98mm;尾♂54-71mm,♀57-63mm;跗蹠♂16-20mm,♀18-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石雀是区域性常见种,主要栖息于不毛之地的山区,海拔在2000-3000m,多在裸露的岩石上、峡谷中、碎石坡地等处活动。

生活习性

常成对、小群或疏散的群。在地上很像百灵鸟一样跑和跳;飞行有力,很似麻雀。叫声多变,很像家麻雀,但有一些特别、奇怪的金属声,音似“dliu”、 “viep”或“vi—viep”,飞翔时发出一种似 “sup”或“doui”的音调,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尖锐的金属声,音似“cheeooee”或 “pee—uoo-ee”。歌声显然是叫声音调的一种疏散的聚合。在地面或植物上取食。食物主要是草和草籽,也吃谷物、水果、浆果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法国、格鲁吉亚、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马其顿、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西班牙、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石雀新疆亚种为留鸟,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石雀北方亚种在青海东部、甘肃、四川北部,东至北京及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地区。

繁殖方式

该物种5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悬崖和岩石缝中,以临近水边的悬崖峭壁最常见,偶尔也大临近村镇或农田地区废弃房屋房檐与墙壁缝隙、动物废弃的洞穴中营巢。常成群大一起营群巢,巢主要由草茎、草根、植物纤维等构成,内垫有羽毛和羊毛。一年约产2-3窝,每窝产卵4-7枚。卵白色、赭色或绿褐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23.3×14.2-16.9mm。7月末虽然羽毛磨损甚重,但未见有脱落和换新羽现象。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參考文獻

  1. 石雀.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