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图原图链接来自 世界地图 的图片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什列斯威-荷斯坦(德语:Schleswig-Holstein;丹麦语: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斯兰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

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1]

地理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位于日德兰半岛南部和北德低地的北部,介于东边的波罗的海和西边的北海之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北面是丹麦,东南是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南面是下萨克森和汉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海岸线占欧洲海岸线总长度的3.2%。

从西向东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地形为沼泽、平原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丘陵,境内最大的河是艾德河,最高点本克斯山只有168米高。东岸丘陵所组成的众多半岛造成了许多海湾。这里还有许多湖泊,特别是荷尔斯泰因的东部的劳恩堡被称为荷尔斯泰因施韦茨。德国唯一位于公海的的岛屿黑尔戈兰岛坐落在北海之中。东海岸外只有一座岛屿,即费马恩。最重要的航道是连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

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由历史上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组成的。今天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北半部属于丹麦。这两个领地之间的边界是艾德河。至1806年为止这两个公爵领地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北疆,至1864年为止它们是德意志同盟的北疆。石勒苏益格公国(丹麦语中称为Slesvig)自丹麦于1866年战败于普奥联军后分别属于德国。而北石勒苏益格——即今天丹麦的南日德兰郡(丹麦语中称为Sønderjylland)——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一次公民投票后宣布加入丹麦。1876年劳恩堡公国被并入当时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1937年在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前汉萨同盟城市吕贝克以及本来属于奥尔登堡大公国的奥伊廷和汉堡的一些飞地被并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作为交换阿通纳和万茨贝克被划给汉堡,成为其市区。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海沿岸的北弗里西亚群岛——群岛的土地基本上是泥地和滩涂——组成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国家公园,这是整个中欧最大的国家公园。除此之外在过去80年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设立了189个自然保护区和275个风景保护区。不算国家公园的话所有这些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其中约1600平方公里是海面和瓦登海地区。大多数这些保护区由与州政府签署合同的协会管理。此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五个与海洋和海岸无关的自然公园[2]

居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282万居民,人口密度为179人/平方公里,在德国是人口密度第六低的州。当地的德国人是萨克森人、日德兰人和弗里斯兰人的后代。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弗里斯兰人和一个丹麦少数民族社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接收被驱逐的难民最多的西德州,这些人主要来自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因此从1939年至1949年当地的人口增加了110万人。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人口与德国平均人口一致。45.7%的妇女是已婚妇女,12.9%是寡妇,6.4%离婚。47.7%的男士已婚,2.6%是鳏夫,5.4%离婚。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匀,除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外尤其以汉堡附近的县(平讷贝格和施托尔曼)的人口密度最高,而南石勒苏益格和迪特马尔申的人口密度最低。

视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相关视频

吕贝克市位于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