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溝對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短溝對蝦(學名:Penaeus semisulcatus)是須蝦科、對蝦屬蝦類。體表是褐色及紅褐色。最大體長230毫米,最大體質量1364克。通常130-180毫米。體面光滑甲殼薄,腹部由淺綠、淺土黃、暗棕色環帶相間排列構成鮮艷的斑紋。腹肢紫紅色、綠毛紅色、原肢前面白色。尾肢後半部為紅色及黑褐色。第1觸角鞭黑白相間。額角基部下傾。第一觸角鞭之上鞭較下鞭稍長。額角側脊高而銳,伸至胃上刺稍後方消失。頭胸甲具眼眶觸角溝、頸溝。額角側溝相當深。頭胸甲具觸角刺、肝刺、胃上刺。無眼眶刺和頰刺。腹部第4-6節背面中央具縱脊。尾節與第6節等長,末端尖。第3對步足伸至第2觸角鱗片末端;第1、4、5對步足約伸至(雌)或超出(雄)第2觸角柄末端。交尾後之雌蝦其交接器縫內(納精囊)夾有一片狀堅硬之黑物,此即為交尾栓根部之硬物

短溝對蝦在水深10-50米近岸淺海區均有分布。主要在50米或更深的海區。在這範圍內,其平均漁獲量隨着水深加大而增加。短溝對蝦白日潛伏少動,當風浪大,海水透明時,白天也出來活動。一般夜日間活動比較頻繁。短溝對蝦常與斑節對蝦、日本對蝦混棲。主要是以底棲生物為食,兼食底層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從南非、東非和蘇伊士至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海區。[1]

[]

主要價值

漁業 短溝對蝦與日本對蝦汛期相似,汛期較長,一般在3-11月。7月前主要是捕撈去年出生的剩餘群體,9月以後是捕撈當年出生的新蝦。中國海南島的東北部沿岸的抱虎角蝦場盛產短溝對蝦,約占總漁獲量的7%。在海南島沿岸水深10-15米均可捕獲到短溝對蝦,尤其是水深20-40米漁獲量較高。在仝年蝦獲物組成中,以2-5月最高尤其是以5月最高,是仝年中的旺汛。其中昌化至白馬井之間的海頭海區、陵水赤嶺等漁獲量較高。在陵水赤嶺蝦場的漁獲物中斑節對蝦、短溝對蝦和日本對蝦這3種蝦約占總漁獲量的50%以上,其中以短溝對蝦居多。萬寧港北內港蝦場的蝦汛期為9-10月,此期間短溝對蝦(當地群眾稱「赤腳蝦」)占總漁狹量的80-90%,高產時網可達750千克。

經濟 短溝對蝦在巴基斯坦是該國沿海拖網的主要蝦種類,且頗有經濟價值,以冷凍或罐頭外銷,亦加工蝦粉或蝦醬。泰國、新加坡、菲律賓、中國台灣和日本均頗重視該蝦,唯略足目已遜於斑節對蝦。中國台灣和泰國已有養殖,但數量不多。在海南島該種蝦天然成熟親蝦來源充足,不需人工促熟就可產卵孵化育苗,人工繁殖技術已成熟。

營養 短溝對蝦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色氨酸;2種半必需氨基酸:組氨酸、精氨酸;8種非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穀氨酸、絲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脯氨酸。在肌肉和全蝦樣品中,穀氨酸含量都最高,其次是天冬氨酸,胱氨酸含量最低。動物性食品的鮮美程度取決於穀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組成和含量。穀氨酸、天冬氨酸為呈鮮味的特徵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為呈甘味的特徵氨基酸。在短溝對蝦中,它們之和占氨基酸總量的42.4%。野生和養殖短溝對蝦的氨基酸含量略有差異。

形態特徵

該種形態與草蝦十分相似,體表是褐色及紅褐色。最大體長230毫米,最大體質量1364克。通常130-180毫米。體面光滑甲殼薄,腹部由淺綠、淺土黃、暗棕色環帶相間排列構成鮮艷的斑紋。第2-3顎足外肢剛毛紅色。5對步足紫色和土黃色環節。

腹肢紫紅色、綠毛紅色、原肢前面白色。尾肢後半部為紅色及黑褐色。第1觸角鞭黑白相間。額角基部下傾,中部稍隆起,未端尖細,微微上彎,伸到第1觸角柄末端(雄)或柄的第2節未端,上緣基部4/5具6-8齒,4齒在頭胸甲上,各齒間距較均勻,未端尖細部分無齒,下緣2-4齒,(不過亦有具上緣5齒,下緣0齒及上緣7齒下緣4齒者)額角後脊伸到頭胸甲近後緣。第一觸角鞭之上鞭較下鞭稍長。額角側脊高而銳,伸至胃上刺稍後方消失。

頭胸甲具眼眶觸角溝、頸溝。額角側溝相當深,伸到胃上刺稍後方。頭胸甲具觸角刺、肝刺、胃上刺。無眼眶刺和頰刺。腹部第4-6節背面中央具縱脊。尾節與第6節等長,末端尖,無側刺。第3對步足伸至第2觸角鱗片末端;第1、4、5對步足約伸至(雌)或超出(雄)第2觸角柄末端。第1對步足具基節刺和座節刺,第5對步足僅具基節刺。5對步足皆具較小的外肢。

交尾後之雌蝦其交接器縫內(納精囊)夾有一片狀堅硬之黑物,此即為交尾栓根部之硬物。

近種區別

短溝對蝦可從3個方面來與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區別:即額角側溝和肝脊的形態和第5胸足具有外肢。而體色方面,短溝對蝦之胸足與腹肢分布有明顯的白色斑紋,而斑節鰓對蝦則為黃色及藍色,沒有白色(有時略為透明但不為白色).幼年期體色不像斑節目對蝦之深草綠色或褐黑色而稍帶紅褐色。成蝦體色較斑節對蝦為淺,體背上之橫帶亦不如斑節對蝦之明顯,且橫帶之分布位置亦稍不同,頭胸甲上僅有兩條,較斑節對蝦缺少近前端之1條,但第1腹節有1條,第2-5腹節與斑節對蝦一樣各有1條,第6腹節則比斑節對蝦多出1條共有兩條,合計9條。步腳和游泳足皆呈紅色。

棲息環境

短溝對蝦在水深10-50米近岸淺海區均有分布。主要在50米或更深的海區。在這範圍內,其平均漁獲量隨着水深加大而增加。短溝對蝦對底質的選枝擇不明顯,一般為泥沙底,其次為泥底。其分布海區底層水溫為17-29℃,鹽度為28-35‰。

生活習性

短溝對蝦白日潛伏少動,當風浪大,海水透明時,白天也出來活動。一般夜日間活動比較頻繁。短溝對蝦常與斑節對蝦、日本對蝦混棲。主要是以底棲生物為食,兼食底層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從南非、東非和蘇伊士至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海區。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海南島沿岸,在海南島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海域,西部和北部海岸較少。

繁殖方式

短溝對蝦性成熟較早,當年春季出生的小蝦,到秋季雄蝦性腺已成熟,即進行交配,翌年春季雌蝦開始產卵。產卵期較長,49月均有Ⅳ期以上性成熟個體,其中4、5月出現頻率最高,分別為28%和43%。6-7月已出現體長為70-100毫米的幼蝦。海南島沿岸幼蝦出現每年有兩次,為3-4月和7-8月,據此可推測短溝對蝦的產卵盛產期為35月,而6-7月仍有部分產卵。短溝對蝦雌蝦性成熟最小體長為130毫米,體質量32克。性成熟體長範圍為130-220毫米,其中體長150-210毫米的蝦為主要產卵群休。4-5月的產卵群體體長一般在160毫米以上。短溝對蝦懷卵量60-120萬粒,懷卵量的多少與個體大小有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