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溪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瞿溪街 |
中文名: 瞿溪街 地理位置: 温州西南方向,离温州市区13公里 街 长: 约200余米 别 名: 上海街道 |
属于温州瞿溪镇的一条街道名称,是山货的汇集地,街道人民善于做生意。[1]
简介
瞿溪镇位于温州西南方向,离温州市区13公里,公共汽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瞿溪街就建在三面环山,一面空间朝东的狭长山谷中。瞿溪河紧贴瞿溪街穿梭而过,整条街长约200余米,宽约3米。昔日路面用横条石板铺就,下置通水沟。二层木质楼建在街道两旁,楼面镂雕花虫鸟草、吉祥瑞物,一派古色古香。上层为民居,底层是鳞次栉比的店面,有卖小吃的、打金银锡器的、卖布料的、染布料的、做蜡烛的、卖肉的、卖海货的、卖山货的、做农具的、做家具的、做豆腐的、卖柴米油盐的、卖百货杂什的、开诊所的、开药店的、开纸行的、开钱庄的……瞿溪街挨家挨户都做生意,与老百姓形影不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屋檐下每隔2米用茅竹竿直穿对面屋檐下,下雨时整条街道便于搭篷防水,以利营业正常开展。因此,别的地方贫穷落后,瞿溪街则家家富裕,不愁吃穿。
特色
瞿溪历史上就是温州西部山货的汇集地,尤其是卫生纸的集散地。过去丽水地区的青田、温溪;瑞安的湖岭、陶山;藤桥的泽雅、小虞一带没有公路直通温州,大量的卫生纸通过山路,汇集到瞿溪街,在这里的纸行里进行贸易,并在上海南市十六铺码头建仓库进行中转。据介绍,每年卫生纸贸易量达数千万捆。按每捆10刀,每刀100张计算,交易量达数百千亿张。这些卫生纸装船运往温州,通过温州海运转往上海,销售到各省市,甚至运送到香港、东南亚一带。海内外做纸行生意的、跑山货生意的云集瞿溪街,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瞿溪街成为闻名全国的卫生纸集散地。由于瞿溪的繁荣,各行各业的生意人均想在此占有一席之地,结果更加带动各行各业客户来此做生意,导致瞿溪街名声惠于内,响于外,所以上海街道才有瞿溪街的显赫名字。
瞿溪街人善于做生意,但民风淳朴,人文气息浓厚,历来褒贤遏恶,崇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饱学之士。瞿溪街人在瞿溪街的中心地带建两座大殿,供奉临危不惧,赴汤蹈火的一代名臣、晋末唐初的著名书法家颜真杲、颜真卿两兄弟。颜真卿居上殿,颜真杲居下殿,每逢初一、十五,顶礼膜拜,馨香祷祝,视为神明。瞿溪街人期望自己的后代也像颜氏兄弟那样,能成为淫威不屈,学富五车的人才,生下儿子就拜颜氏为亲爷。所以,瞿溪街人的儿子年幼时不名父姓,冠以颜姓居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瞿溪街人擂鼓鸣金,请出上殿颜真卿塑像,前呼后拥地陪着颜真卿沿街踏春,同时探望一年不见的下殿哥哥颜真杲。二月初一正值立春季节,春耕农忙将欲开工,瞿溪街利用农具山货汇集的优势,兼办规模空前的春耕农具山货交易会市,成为浙南地区集市的一大景观。另外还有两大景观:浙南最大规模的喇嘛殿坐落在后屿路,长年甘洌不断的蒙泉坐落在八仙岩。
瞿溪街是藏龙卧虎、地灵人杰之居。早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具有箕山之志的著名书法家潘雪安先生;民国时期毕业于金陵中央大学、雍容尔雅的英语专家朱廉先生;毕业于中国中医学院、磊落不羁的中医学家严妙年先生;知诗乐礼的杨国璋先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堂、与蒋介石有同窗之谊、北洋时期领上将军衔的浙江独立一师师长潘国纲将军;解放后出任江西省副省长的红军老战士田虹女士,这些近代名人和仁人志士或生于此,或长于此。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瞿溪街养育了一代一代英才,绿水青山是一个重要条件。瞿溪街的西部,幽径直通粉黛青山,南北为山陵,南山名前山,北山称后山。前山不足30米,修竹婆娑;后山高度约60米,松树成林。春天的时候,前山茅竹林夹着桃红柳绿,燕语莺呼,蝶飞蜂鸣,小孩们蒙眼捉迷藏,不亦乐乎;后山松树林上松鼠跳腾飞跃,啄木鸟忙着凿木抓虫,黄鼠狼鬼鬼祟祟闪眼而过,猫头鹰的眼睛在夜间发出黄色可怕的光芒。平时,人们或读书、或做学问、或做生意、或农耕,各得其乐。秋天的时候,前后山的草儿枯萎了,远远望去,金黄一片。脚下是清澈见底的瞿溪河,潺潺流水冲击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鹅蛋石上,引起不同节律的回音,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河中鱼儿们时而冲刺,时而静止,时而翻腾着肚白。这里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在同一空间,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置身其中,自然心旷神怡。
春夏是播种收获的季节,也是多灾多难的时候。在这个季节里,若大雨磅礴,山洪爆发,瞿溪河泛滥成灾,瞿溪街受害首当其冲,有时连人畜家什都被冲走。大人们忧心忡忡,小孩们却喜上眉梢,因为这个时候,下游的鲤鱼、鲫鱼就会逆流而上,不时飞跃出河面达半米之高。一年四季,只有这个时候有此壮观,也只有住在瞿溪河沿岸的孩子们才有这样的眼福。正因为春夏的水灾,瞿溪街人多么盼望深挖、拓宽河道,筑坝防洪。瓯海区和瞿溪镇政府今年的这项决定,是党和政府送给瞿溪街人的温暖和关怀。
瞿溪老街是温州古代集镇中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街,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古代街巷格局和大部分的清代商住结合的建筑遗存。瞿溪老街又是自古代延续到20世纪中叶的温州纸业集散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四连碓造纸作坊的外延部分。
据文献记载,温州造纸始于唐代,当时所产为蠲纸,是一种质量上乘,适合书画,堪与江南澄心堂的皮纸媲美的竹纸。1965年,在瓯海区的白象塔里发现一张唐大观三年(1109)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用纸残页即为温州蠲纸,这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纸标本。
根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北宋时温州蠲纸年贡500张。明朝初年,温州府在瞿溪老街设立了造纸局,以承担温州蠲纸的制造、进贡和运销方面的管理职责。
温州较早的纸行有瞿溪的胡昌记、黄正昌、陈茂来、林昌记;雄溪的陶升记、张仁六;郭溪的杨昌记等。抗日战争初期,只有温州与上海“孤岛”还能保持航运。市场畸形繁荣,温州纸的运销业务大为发展。除了专营纸的60余家纸行外,还有温州市区的隆泰钱庄、锦纶、经国、大来棉布号、源成油行、钜隆山货行等巨商大贾都来兼做纸生意。
今年年初,瞿溪老街发现两块清朝道光年间温州府县政府所立的纸行禁令残碑(本版1月4日已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温州纸销售的市场秩序情况:一是瓯海的瞿溪、雄溪、郭溪等地和瑞安的潮至,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温州纸业的集散地;二是当地社会恶势力和部分伢行屡屡仗势对纸民进行留难需索或垄断市场,纸民则屡次向官府申诉,温州府、县政府也三令五申,数次勒石示禁,以维护纸民利益和市场秩序。
瞿溪老街发现清代残碑,可说是填补了温州造纸业历史文献资料的空白。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 ↑ 温州日报:瞿溪街的旧日时光,温州网 , 2015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