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边真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边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大而细长的鲨鱼。体呈纺锤型。头宽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圆钝。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不发达,仅具一小三角形突出;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略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齿尖上端具锯齿。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存在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斜直,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稍凹,外角及内角皆钝尖,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灰白;各鳍暗褐色,而鳍尖和后缘皆为白色。
白边真鲨行动敏捷,迅速,它能够在珊瑚礁区来回自由穿梭觅食,并且也从不主动攻击人类,它喜欢吃那些生活在海底部的硬骨鱼、小型软骨鱼、章鱼。胎生,具卵黄囊胎盘,每产1-11仔,通常产5-6仔,妊娠期约1年,夏季产仔。分布于红海至太平洋中部;在中国分布于台湾西南和东北海域、东海和南海诸岛海域。[1]
动物学史
白边真鲨最初由吕佩尔(Rüppell)于1837年描述为Carcharias albimarginatus。该名称于同年晚些时候更改为有效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Rüppell)。属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腊语“ karcharos”(意为锐化)和“ rhinos”(指鼻子)。物种名称albimarginatus来自拉丁语“ albi”(意为白色)和“marginatus”(意为附着在边缘上)。
形态特征
平均体长为2-2.5米,最大达3米。幼小的鲨鱼出生的时候体长63-68厘米。头纺锤形,向头、尾渐细小。头宽扁,头长约为全长的1/4,尾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钝圆。眼圆形,瞬膜发达,眼径约与第五鳃孔等长,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稍近。鼻孔斜列,外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鼻间隔宽,比鼻孔约大4倍;前鼻瓣后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口弧形,口宽约与口前吻长相等;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亚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每侧每行12-14齿,齿头稍外斜,1行在使用;下颌齿较狭而尖直,每侧每行12-14齿,2行在使用;每颌正中1小齿,齿缘光滑。鳃孔5个,中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第一背鳍中大,距胸鳍比距腹鳍为近,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斜直,后角尖长。尾鳍宽长,为头长的1.1倍,尾椎轴上翘,尾端钝尖,后缘斜直,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相连。臀鳍稍大于第二背鳍。腹鳍比臀鳍大,位于两背鳍间下方稍后,后缘微凹。胸鳍镰形,后缘稍凹,外角钝尖,里角钝尖,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
体灰褐色,腹侧灰白;各鳍暗褐色,端部和后缘乳白色。
栖息环境
白边真鲨属热带和亚热带沿岸和大洋性中、上层大型鱼类。栖息于从表层至600-800米处,大多最少是在30米以下。幼鲨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水区。
生活习性
在野生环境下,新生鲨的生长速度差异非常大;据报道说年轻的白边真鲨平均每年能够长3.8厘米,但是有的个体却能够以每年20.8厘米的速度生长,并且还有的个体只能够呈现负生长。
白边真鲨主要依靠捕食深海和中海层的鱼类,包括硬骨鱼就比如说石斑鱼、鲐鱼、金枪鱼、玉梭鱼、发光灯笼鱼、飞鱼、隆头鱼和鳎。不过偶尔它们也捕食鹞鲼、小型鲨鱼和章鱼。
尽管说白边真鲨是一种大型的鲨鱼, 但是它们的行动却是极为敏捷和迅速,能够在珊瑚礁区内来回自由穿梭觅食j上下颚牙齿的不同形状可以使得它们捕食大型猎物,大力的咬住并撕扯。体形较大的白边真鲨则属于行动较为懒散并且多捕食海底生物。白边真鲨还能够游弋在其他正在享受食物的鲨鱼周围并且不时还可以分一杯羹。 白边真鲨对其同类具有侵略性,所以经常带有严重的伤害。这样它们在和相当大小的直翅真鲨和黑边真鲨争夺猎物的时候占据优势。白边真鲨和黑尾真鲨有时还会组成混种部队发动攻击。据观察发现纺缍鰤通过利用和白边真鲨粗糙的表皮发生摩擦来刮掉自身的寄生物。白边真鲨有时在开放海域还会跟随海洋哺乳动物就比如说宽吻海豚,但是它们自身也会被鲭类海鱼跟随。
分布于红海至太平洋中部;从以及东非、马达加斯加、塞舌尔、阿尔达布拉群岛、毛里求斯、查戈斯群岛、日本、北澳大利亚和法属玻里尼西亚、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哥伦比亚,甚至包括椰子岛、科隆群岛和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海岸线的暗礁附近。在中国分布于台湾西南和东北海域、东海和南海诸岛海域。
国家
澳大利亚(北领地、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英属印度洋领地、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科科斯群岛)、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厄立特里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社会群岛)、关岛、危地马拉、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加里曼丹)、肯尼亚、基里巴斯(凤凰城)、马达加斯加、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州雷维拉吉格多岛)、新喀里多尼亚、琉球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塞舌尔(亚达伯拉、塞舌尔主要岛屿群)、所罗门群岛(南所罗门群岛圣克鲁斯群岛)、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苏丹、中国、图瓦卢、也门(北也门、南也门)。
繁殖方式
雄性鲨鱼在身长大约1.6-1.8米的时候性成熟,但是雌性鲨鱼却是在身长1.6-2.0米的时候性成熟。与其他真鲨相同,白边真鲨是胎生的。在胚胎的发育把卵黄消耗殆尽的时候,空的卵黄囊就会发育成一个连接胎盘的通道以此来接受母体提供的营养。在南半球,交配和受精都主要发生在夏天。在求爱期,雄性鲨鱼就会咬住雌性鲨鱼以方便完成交配;交配后雌性鲨鱼的第一背鳍尖很有可能会被咬掉。雌性鲨鱼一年后就可以产下1-11(一般都是5-6)条幼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