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石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石湖吊桥照片来自

白石湖台北市内湖区的碧山里,由于该地区北侧高482公尺的白石湖山,为五指山系南棱端的最高峰,白石湖山盛产洁白砂岩,清朝所建的台北古城墙则取材此地,而当地又属特殊圈谷地形,故先民称此地形为湖,所盛产的白色砂岩为白石,故名“白石湖”,曾为凯达格兰里族社所居住。据说凯达格兰里族社原分布于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清朝汉人开垦影响,逐渐迁移至白石湖一带,故改名为“新里族”主因为与原松山的“旧里族”做为区别,时至今日,凯达格兰里族社已融入汉人社会并消失;台湾光复后,由于该地区有碧山岩开漳圣王庙,所以改名为“碧山村”后于民国57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


白石湖吊桥位于内湖白石湖休闲农业区内,吊桥入口位于碧山岩开漳圣王庙的停车场旁,全长116公尺,横跨忠勇山及大仑头山系。特别采龙骨意象塑造,从东边“龙船岩”连接白石湖山、大仑头山、忠勇山、鲤鱼山,至圆觉瀑布而止,从空中俯瞰,就像是一条巨龙盘据,守护著白石湖地区。有别于一般吊桥的高耸桥台设计,特别采直路式设计,打造成一座无悬吊缆绳的隐形吊桥,融入当地的田园美景。通果吊桥后为白石湖社区,百公尺长的春秋步道,可见精心开辟的花卉专业种植区,及当地丰富的农村特色、景观生态等资源。白石湖吊桥串连起周边山寺、果园、森林步道、湿地湖泊,置身其中可欣赏到美丽花卉及悦耳的丛林鸟叫声,为民众休闲游憩的好去处。[1]


白石湖吊桥位于内湖白石湖休闲农业区内,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为解决游客进入内湖白石湖草莓园区交通不便之问题,特规划设置白石湖吊桥。该座吊桥全长116公尺,横跨忠勇山及大仑头山系间,以环绕白石湖周边之龙形山脉为设计理念,采龙骨意象形塑,打造一座无悬吊的缆绳的隐形吊桥,跳脱一般吊桥常见之高耸桥台,融入于当地田园美景。过了吊桥后为白石湖社区,其拥有丰富农业特色、景观生态等资源。产业发展局目前营造生态湿地、夫妻树观景平台等景点。社区内的生态湿地,原为农耕地,后因农业产值衰退,休耕后荒烟漫草,产业发展局利用自然地形产生之涌泉,营造同心圆生态湿地,池畔设计亲水平台及步道系统,提供游客休憩驻足空间,并做为农村集散之活动场所。走过生态湿地更有两株红楠,被称为“夫妻树”,两树对称互补,树下设有休憩观景木平台,可眺望白石湖山谷。[2]


白石湖,是山中的谷地,因位于白石湖山下而得名,“湖”是指谷地地形,并非真有湖泊。 这一带以观光果园著名,是台北近郊知名的休闲农业园区之一。果园开放季节,假日颇多游客, 而碧山路的白石湖路段相当狭窄,大型游览车不易进入及会车,所以市政府特别兴建了这座吊桥。 大型车或小汽车可停放于碧山岩的停车场,游客走白石湖吊桥,进入白石湖观光果园区。白石湖吊桥的设计颇具特色,造型像龙骨,象征一条飞龙凌越山谷。地理师认为白石湖此地山岭绵延, 宛如巨龙蟠踞,而龙口正位于吊桥下方,是所谓的龙穴之地。 因此吊桥特别以龙骨之姿的造型,以辉映此地的地理风水。采用特殊的“直路式”的设计,整座吊桥像一条笔直的步道,而没有一般吊桥两头高耸的桥塔及桥面两侧长排垂直的缆线, 所以走在桥上,视野不会被细密成排的直线所遮挡。这种设计, 游客在桥上行进时,桥面相当平稳,不会过于幌动。


过了吊桥,另有水泥小步道,通往白石湖的后湖湿地。小径名为“春秋步道”, 因春有百合花,秋有金针花,春秋景色,各有特色。走一小段路,来到了后湖湿地。附近有先民辟建的埤塘,也有涌泉形成的湿地小池, 提供了山区农家种垦所需的灌溉水源。埤池旁有传统的农家三合院古厝及老树,湿地上建有栈道及观景亭,以提供游客游憩的空间。沿著湿地旁的碧山路往前走几十公尺,右侧有两棵高长并立的楠木,被称为“夫妻树”。 树下设有小观景台,可眺望白石湖山谷。旁邻有间古厝民宅,民宅老伯坐树旁木椅与游客聊天讲古。他说, 年纪已老,闲闲无事,现在这里建了一座观景台,每天可以与游客闲聊打发时间,生活也变得更有趣味了。从吊桥一路散步而来,走走停停,至夫妻树,约半小时。[3]


白石湖-地名的由来

说到“白石湖”,我们一定要先知道其地名的由来!据说早年先民将山区中相对低点开阔处,自然形成之山坳地势,称之为“湖”,同时当地盛产洁白的白色砂岩,“白石湖”这地名由此而生,所以“白石湖”,其实不是一座湖唷!清末光绪年间,在内湖山区设立了采石场,当时兴建台北府城墙即取材自此地,又因地势险要,在清乾隆52( 西元1787) 年3 月期间,白石湖曾是林爽文抗清同党人林小文与清军作战的古战场,也曾为凯达格兰里族社所居住。


据说凯达格兰里族社原分布于松山的基隆河西岸,受到清朝汉人开垦的影响,逐渐迁移至白石湖一带,故改名为“新里族”,主要为了与原松山的“旧里族”做为区别,时至今日,凯达格兰里族社已融入汉人社会并消失;台湾光复后,由于该地区有碧山岩开漳圣王庙,所以改名为“碧山村”,后于民国57 年正式改名“碧山里”迄今。[4]


历史沿革

白石湖社区位于台北市东侧,碧山产业道路一带之山坳,自然环境有山有水,群山环抱,因当地多产白色沉积砂岩石块,故得名。早年本区曾产包种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缺乏人工而衰微,后农户普遍种稻、蕃薯,兼养猪、养鸡做副业,又开山造林,伐相思树烧制木炭,民国七十二年,内湖区农会辅导农户成立草莓园班,继而开启了休闲农业的新风貌,目前此区是台北市观光草莓园最集中的区域,亦为台北市少有仍保留著纯朴风貌的农村,农民团结与参与性强,极适合发展推动休闲农业。[5]


规划目的

白石湖社区是台北市近郊难得的一个仍保存农业风味的乡村地区,交通便利,由士林故宫方向、或由内湖方向都可到达;又本区登山步道设置完整,区内又有远近知名、香火鼎盛的碧山岩,故每逢假日即颇为热闹。区内农民虽临近都市,但仍保有农家勤奋且刻苦耐劳的精神,种植有草莓、水蜜桃以及各项蔬菜等。近年来亦组成了社区发展协会,推动各项社区活动。目前由于休闲风气愈来愈盛,部分农民亦开始转型经营餐饮、DIY活动等,但常有规模太小、非假日游客较少以及停车等等问题出现。


白石湖社区居民渐有意愿朝向观光休闲发展,游客也有增加的趋势,加上近年来台北市政府在此投入许多公共建设,如吊桥等,使得白石湖地区已逐渐具备发展为休闲农业区之条件,故拟申请休闲农业区,借由休闲农业区之成立,将目前各自经营的农园及店家进行整合,使得游程、观光、教育等方面能相互合作、共同努力达到以下的目的:


发展成为大台北地区的农业体验园地
白石湖为台北人乐活的后花园,农田多半以全区有机种植为最终发展目标,并发展休闲农业,让都市人来到此地能借由丰富的体验农事行程,以及享用当地健康特色食材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让地方居民更团结,大家共荣发展
申请休闲农业区,必需要成立筹备委员会,希望能透过白石湖休闲农业区筹备委员会的运作,让全区更能团结,分工,共同为地方创造一个愿景。


全区依资源及现况分区,在全盘的规划下,本区居民各有其定位
全区内无论是体验采果、DIY或休闲餐饮等的发展,彼此之间习习相关,透过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希望能让各农民皆有一明确的发展与努力方向,避免恶性竞争的情况发生,而是彼此相辅相成。


在硬体设施物方面,能够配合全区的发展方向来进行
公共工程的建设需要配合全区的发展来进行,透过休闲农业区的规划,更能够准确的执行体设施物的建设。


能够与全省各休闲农业区同步成长
规划为休闲农业区,能够接受农委会辅导,扩展视野,与其他休闲农业区交流,应更有成长的机会。[6]


群山环抱-白石湖

群山环抱下的白石湖社区,开发史可追溯至200 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四周环绕碧山、白石湖山、大仑头山、开眼山、大尖山(今名忠勇山)以及小尖山(今名圆觉尖山),是内湖区内最高海拔(约250 至450 公尺之间)的社区。白石湖地区属山谷地形为亚热带阔叶林生态,除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外,结合周边白石湖山、大仑头山、开眼山、龙船岩等登山步道,除了是当地居民感受清新山林的后花园外,更成为台北市民周休二日出游之选。白石湖地区其馀游憩重点:白石湖吊桥、后湖湿地( 同心圆生态湿地)、古锥埤、夫妻树、石崁黄式古宅( 紫云居)。


白石湖─转型休闲农业园区

清乾隆年间,由漳州移民来台的汉人于白石湖地区屯垦,在当时尚以茶叶、稻米、柑橘、木炭为主要经济作物,随著大台北都市日益发展,当地人口外移严重,导致作物休耕、农地荒废,面临萧条之困境。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为提振白石湖之发展,特辅导农民转型经营休闲农业,让原为传统的一级产业晋升为兼具休闲及服务的三级产业,其中就以观光草莓园为最,每年12月至5月的草莓产季来临,前往采果的人潮,更不亚于苗栗大湖地区,当属台北近郊体验采果乐的绝佳好去处。


白石湖吊桥─北市首座大跨距吊桥

白石湖吊桥位于碧山岩牌楼下方停车场旁,由于白石湖观光果园区日益盛名,每到水果盛产季节,假日的车潮往往让原本狭窄的白石湖路段塞车严重,大型游览车更不易进入,为此,台北市政府特于忠勇山与大仑头山间搭建这座全长116公尺的大跨距吊桥,让假日前往白石湖观光果园区的民,直接将车辆停放于碧山岩停车场,再轻松步行于白石湖观光、采果。有台北天梯之称的“白石湖吊桥”以周边有著龙形山脉的地貌为设计理念,并融入龙骨为意象进行桥梁的塑建,属直路式吊桥,是台北市第一座大跨距吊桥,除了跳脱常见吊桥的桥台及设计之外,并融入山区及田野的美景。


白石湖地区游憩介绍

白石湖地区属山谷地形为亚热带阔叶林生态,除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外,结合周边白石湖山、大仑头山、开眼山、龙船岩等登山步道,除了是当地居民感受清新山林的后花园外,更成为台北市民周休二日出游之选。白石湖地区其馀游憩重点:


后湖湿地(同心圆生态湿地)
原为当地居民农耕地,但由于农业衰退、作物休耕并荒废,后利用自然地形所产生之涌泉,并结合白石湖吊桥发展观光之重点,整建成为同心圆生态湿地,并于池畔增设观景平台及步道。


古锥埤
为当地农民“古锥伯”召集村民所共同开凿的蓄水池,亦为当地生态池。


夫妻树
位于同心圆生态湿地旁,为两株相连生长的红楠,外形对称互补,貌似正在进行四手联弹的夫妻,下方休憩观景平台则犹如一架钢琴。


石崁黄式古宅─又名“紫云居”
位于碧山路62号,约建于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已近百年历史,是座坐北朝南的闽南式三合院。黄氏古宅建材包含石英砂岩、红砖、土埆、福州杉等均取自当地,未改建前为茅草覆盖的房舍,于1912年进行全面整建,由福建省南靖县漳州黄氏渡台后先于新北市中和区居住,之后再辗转前往并定居,时至今日,黄氏已成为九代六大房之大家族,目前古宅内仍有人居住。建议前往拜访古宅者,请减低干扰并于征求同意后再进行拍照。[7]


地址

台北市内湖区碧山里(碧山岩旁)


景观特色

白石湖吊桥位于龙穴上,为台北市第一座大跨距吊桥,为直路式吊桥,以特殊的龙骨意象做为桥梁,有台北天梯之称。


费用简介

除采果外,其馀免费参观 ◎以上费用仅提供参考,请以现场公告为准,不另行通知!


停车场

碧山路沿线为红线禁停区域,请停放碧山岩牌楼前免费停车场


交通资讯

【自行开车】
高速公路:行驶国道一号(中山高)于内湖交流道(成功路)出口下交流道→往东湖方向直行成功路→左转金龙路→右转内湖路后循指标行驶碧山路即可抵达。(下交流道后行驶时间约25分钟)


【大众运输】
捷运:搭乘捷运文湖线于〔内湖站〕下车并由出口1出站,步行至内湖路二段内湖分局或碧湖国小,转搭乘公车小2、小2(区间车)于〔碧山岩〕站下车即可抵达。(捷运站步行至公车站时间约3分钟)


公车:
搭乘蓝27、247、267、222、521、551、552、256于〔贸商三村〕站或搭乘21、278、28于〔达人女中〕站下车,转乘公车小2至〔碧山岩〕站下车即可抵达。[8]



视频

2019碧山岩阶梯樱花、白石湖一日游,搭公车赏花趣! #碧山岩樱花 #白石湖


天龙国采草莓:白石湖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