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向日葵的畫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畫向日葵的畫家(法语:Le Peintre de Tournesols,英语:The Painter of Sunflowers)是由保羅·高更于1888年12月拜访阿爾勒时绘制的文森特·梵高油畫肖像。尺寸:73 cm × 91 cm(28.7 in × 35.8 in) ,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高先前曾为了创立一个新的艺术殖民地 而邀请他来阿爾勒,然而高更因为與梵高争执,只在阿爾勒呆了两个月。在高更離開後,梵高畫了著名的割耳後的《自畫像》。
梵谷創作《向日葵》背後的故事
梵谷說:「我的冒險,不是靠主動選擇,而是被命運推動。」
高更說:"在我的黃顏色房間裡——帶紫色圓環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黃顏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隻黃顏色的壺中,壺放在一張黃顏色的桌上。畫面的一角上,畫家的簽名:文森特。黃顏色的太陽透過我房間裡的黃顏色窗簾,一派生氣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來,想像這一切必定是芳香撲鼻。"
梵谷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作為一個因不平等和社會罪惡而發瘋的失敗的'傳教士',梵谷是19世紀寫實主義的替罪羊之一;而他稱為'可怕的清醒'的心境的調子是那麼高,直到現在,所有人都能聽到它,這說明了為什麼1888年畫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術史上最受歡迎的一幅靜物畫,一幅以植物為題的《蒙娜麗莎》"。[1]
梵谷與高更
圖片來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要說藝術史上最短暫卻又最激烈的藝術家的碰撞,非梵谷和高更的「相愛相殺」莫屬。這一場對決僅僅持續了62天,可是結局比之前的都要慘烈。
1882年股票市場暴跌,高更決定辭去工作,拋家棄子,成了一名窮苦的職業畫家。他不願沿襲著印象派的老路,而是選擇開拓自己的新風格。儘管他的藝術之路比梵谷略為順暢,不過由於畫風過於前衛,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變得愈發拮据。
梵谷是在巴黎時認識高更的。他十分欽佩對方的畫風,特別是當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畫作時,高更還特別稱讚了其中的一幅《向日葵》,梵谷因此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
梵谷一方面把自己的計畫告訴了弟弟西奧,請求他出錢資助高更;另一方面則寫信給高更,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構想。其實高更從沒把梵谷看作是天才,梵谷在信中毫不掩飾對他的崇拜,更使他自覺高人一等。此時的高更正為錢所困,比起「南方畫院」的建議,他更加看重的是畫商西奧的資助。儘管他在給梵谷的回信中一口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可實際上卻遲遲沒有動身。
精神亢奮的梵谷此時已經開始為新室友的到來而準備了。他們約定,作為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張《自畫像》給對方,他們的纏鬥也從此正式開始。
為了迎接好友的到來,梵谷以每月15法郎的價格租下了一套兩層公寓。外牆是他最為鍾愛的黃色,被他叫做「黃屋」。他還精心描繪了一幅小屋的油畫,現也收藏在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裡。
高更終於來了,這一天是1888年10月23日。起初,兩人的相處還很和諧,精打細算的高更負責兩人的財務管理,他們還自己做飯,節省了不少開支。梵谷絲毫沒有掩飾他對高更的敬仰與崇拜,熱切盼望著高更能給他藝術上的啟迪,而高更則漸漸把他的熱情視作理所應當。然而,高更並不喜愛阿爾勒,他聽不懂本地的普羅旺斯方言,覺得這裡平凡而死氣沉沉。他的夢想之地是充滿原始野性的大洋中的小島,阿爾勒只是他攢足體力和資金的中繼站。
兩人第一次共同作畫的地點是阿里斯康道路(Alyscamps)。梵谷的畫中有秋天的林蔭道、路邊擺放的古石棺、遠處的工廠,還有道路盡頭的一座教堂。據梵谷講,教堂原本是被樹木所遮擋的,被他在畫中移動了位置。前景的色彩是他主觀感受得來的,其他都基本忠於現實。
高更認為梵谷的這幅畫對現實的改動力度不夠,簡直就是毫無創意地模仿。於是,他就像老師一樣親自做起了示範。他畫的《阿里斯康道路》更加抽象和圖案化,刪除了真實場景中的石棺和工廠,兩排樹也變成了一排,還加入了並不存在的一條小河和變形了的鐘樓。
高更的繪畫理論確實預示了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梵谷。可他總是盛氣淩人,交流起來總以批判梵谷的作品為開端,原本就缺乏自信的梵谷本能地展開反擊,兩人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表面上具有相同藝術理念的兩位藝術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不同。
高更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條,梵谷則雜亂無章。高更喜愛紅色,梵谷則厭紅喜黃。高更喜歡慢條斯理地作畫,梵谷則時而疾風驟雨般在畫布上塗抹,時而徘徊深思後又大吼大叫不知所云。高更30年創作的作品總數,也沒有梵谷最後3年的多。高更自大、冷漠、刻薄,梵谷則敏感、固執、焦躁。而兩人最不能調和的是,高更想攢夠路費儘快走人,梵谷卻一廂情願地挽留高更。
1888年阿爾勒的冬天陰冷異常,暴雨不斷。無法外出寫生的兩位畫家不得不縮在狹小的斗室裡談論藝術,而這加劇了兩人的爭執。高更隨後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梵谷與我完全不相為謀,在繪畫上的觀點尤為不同。對他欣賞的杜比尼(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齊耶姆和「偉大」的盧梭,我絲毫沒有感覺。而我熱愛的安格爾、拉斐爾和德加,他竟嗤之以鼻。」
兩個人始終吵鬧不休,最後高更永遠以「隊長,您有理!」來試圖結束衝突。這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詞,可偏巧梵谷不喜歡流行音樂,於是兩人又再為「隊長,您有理!」而爭吵。
平心而論,這兩位極具天賦的畫家都是個性鮮明的。梵谷不善交際,生活邋遢,還經常自言自語。即便是他最親近的弟弟西奧也難以忍受和他在一起生活,曾寫信給妹妹訴苦:「⋯⋯他體內有兩個自我,一個極具天賦,細膩且富於愛心,另一個則是自私而暴烈⋯⋯」高更同樣因個性原因幾乎眾叛親離,包括他一生鍾愛的妻子和兒女。
高更提出要為梵谷畫一幅肖像,作為禮物送與西奧。其實他早生離意,計畫在分手之前答謝對方。畫的名字叫做《畫向日葵的畫家》(The Painter of Sunflowers)。
當天用晚膳時,兩人面對面坐在餐桌前,沉默不語。梵谷忽然抄起面前的酒杯向高更砸去,高更靈巧地閃開,但被潑了一身酒。他一個箭步抱住梵谷,把他扶到房間睡下。第二天梵谷醒來時對前一天發生了什麼渾然不知,只記得好像冒犯過高更。高更講了事情經過後,表示自己要離開亞爾。梵谷眼看自己的計畫就要落空,無數心血付之東流,就像做了錯事的孩子一樣懇求高更留下。最終,在梵谷反覆地哭訴、哀求之下,高更才勉強答應暫留下來。
之後的時光變得死氣沉沉,梵谷的精神狀態很不穩定。高更擔心受到攻擊而夜不能眠,經常在半夢半醒時突然見到梵谷幽幽地立於自己床前,被嚇出一身冷汗。
高更在信中陳述了1888年12月23日的情況:「我出門後梵谷追上我說:你沉默,那我也沉默。」15年後,高更舊事重提時,情節則做了改動: 「⋯⋯我轉過身,看到梵谷向我沖過來,手裡握著一把剃刀。那一刻,我凝視他的眼神一定非常堅定有力,使他停下來,低著頭,一會兒就轉身走回屋裡。」梵谷回到房間之後就發生了眾所皆知的慘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又把它送給了本地妓院的一個女孩。
第二天,人們發現了他滿身是血地暈倒在自己的房間,急忙把他送去醫院。高更獨自離開了亞爾,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梵谷在醫院內情緒始終不穩定,還不停地詢問高更的行蹤。一個月後,他逐漸恢復,並畫了著名的割耳後的自畫像。[2]
參考文獻
- ↑ 世界名畫《向日葵》梵谷創作背後的故事,今日頭條,2017-10-30
- ↑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藝術史上最短暫卻最激烈的碰撞,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