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男士汉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男士汉服
来自百度的图片
男士汉服

中文名称 :男士汉服

文学家 :赵壹

年 代 :汉代

文学体裁 :赋

男士汉服,说到汉服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都是女式汉服,很柔美、很绚丽,然而男士汉服也很漂亮很帅气。汉服男装一般需袖长过指尖,身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不宜袖长、衣长过短。尺寸以宽大合身为宜,不宜过于收束局促。汉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缝,一般也要求有接袖。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男士汉服的主要类型:

衣裳(读音为“常”)类

  • 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约出现于商朝。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玄端。
  • 玄端上衣纯用黑色,不加缘边。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
  • 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
  • 深衣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 玄端为男子服饰,女子不可穿,除祭祀和朝会外不可穿。
  • 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又称裋褐。
  • 裋褐为上衣下裤的形制,上衣为交领衣,长度一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此款本为男装,适用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女通用。
  • 短半臂:男装短半臂在现代一般作为汉元素穿着。长半臂:此款形制暂无文物佐证,不确定历史上存在与否。图为现代商家制作。

深衣制(衣裳连属制)

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亦称“袍服”。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礼记·深衣》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具父母,衣纯以青(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注:古人青色以蓝草制靛蓝染成,类似今藏青色。)

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曲裾以绕襟的周数分为单绕、双绕、三绕。以衣长的长短分为长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带围腰,细带结系。(关于曲裾是否有宽腰带、是否有宽腰带+细腰带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此不做讨论。现代商家一般有三种做法,一种为宽腰带加细长腰带,称为腰封;一种为较窄的宽腰带,用小系带系住;一种为较宽的长系带,直接系于腰间。)曲裾出现,与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曲裾男女皆可穿着。

直裾袍

直裾是华夏服饰文化体系中深衣的一种,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是因为古代的裤子都没有裤裆,只有两条裤腿穿到膝盖位置,上面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没有裤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面的衣服遮挡,裤子就会露出来,在当时被视为礼节的禁忌。所以外要穿着曲裾。以后,随着服饰的改进及服饰制度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在先秦及西汉前期较为盛行的绕襟曲裾因其穿着繁琐逐渐被直裾替代。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朱子深衣

  • 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 需要尤其指出的是,有不少制作汉服的商家将所有白底黑缘的深衣都谓之“朱子深衣”是错误的。历史上有多位经学家都对深衣做出了自己的考证,不能将其他人的作品笼统的冠名为朱子深衣。
  • 历史上大带有三种。第一种大带出现时间最早,形制最简单,为一条简单的夹有黑色牙线的白色腰带,使用时直接打蝴蝶结即可。现存唯一深衣出土文物,明张懋墓出土深衣所使用的就是第一种大带,可以证明直到明代,深衣依然搭配最朴素的大带。
  • 第二种大带出现时间较晚,大带下垂部分与腰带本身成90度角,为事先做好,并用小系带古代,一般出现在明代祭服、朝服形象上,无文物显示有深衣使用过该大带。
  • 第三种大带出现于明代,时间最晚,除固定方式外与第二种大带相同,使用一对扣子固定大带,一般出现于明代常服画像中,无任何文物显示与朱子深衣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出现在任何礼仪场合所用服饰。
  • 根据明代张懋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直至明代,深衣所配用的腰带依然是第一种大带,因为深衣是历代文人所推崇的,最接近中国文明源头的服饰,故必须配用最正宗的礼服腰带——大带。如图便是出土的大带,很明显,所打的结为我们如今所说的蝴蝶结。

三重衣

汉代曾记载多重衣的穿法。“三重衣”此词并不见于史籍,“三”字自古就是虚指,“三”通“多”,三重衣就是多重衣,就是把衣服穿很多层,领口、袖口露出层层叠叠的效果。现代汉服三重衣一般指中衣裙(裤)、襦裙、曲裾,或中衣裙(裤)、中单、直裾的穿法。要求外层衣袖短于内层,外层衣领浅于内层,显出重叠效果。

通裁类

通裁类是指上下衣之间无接缝,通体直裁的一类形制。

圆领袍

  • 圆领袍,亦称团领、盘领。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男女皆可穿着。
  • 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时期多着白色黑边的圆领襕衫。此款形制为不开胯,并下摆横加一梁,以示对祖制的尊崇。
  • 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
  • 唐圆领: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领口较紧窄(后期领口逐渐放大),在领侧及乳下有布扣,前襟呈直线形,两侧开衩,衣身较短,窄袖。
  • 穿着时内穿中衣、质地较硬挺的半臂,系腰带,下穿裤、靴。
  • 宋圆领:立领宽领皆有,比初唐时领口大,微露中衣,衣身放宽变长,前襟不再是直线形,而是斜至身侧,同样用布扣,两侧开衩,袖口宽窄皆有,仍是直袖,有腰带。
  • 圆领:多为宽领,衣身宽大,领口用扣,衣襟用系带,袖子多为琵琶袖,两侧不开衩有暗摆。

直身、直裰、道袍

  •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应用于各种日常场合。
  • 其区别在于,直裰两侧开衩无衣摆,行动时能露出里面的裤子;直身有衣摆遮挡,但衣摆缝在外,能看出衣摆;道袍衣摆缝在内,即暗摆。
  • 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到明代发生变化(具体可参加百度百科,现代汉服所讲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
  • 道袍在汉服体系中指汉服的一个款式,并非道士袍。

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至明代,圆领(盘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

大氅

又称氅衣,鹤氅。只男性穿着,对襟大袖,不开衩,衣襟不合拢,系带或不系带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着。大氅属于罩衫,原则上只配衣裳穿着,现代常用来搭配直裾、道袍之类,属于一种演变。

曳撒(yìsǎn)

一说源自蒙古礼服,又一说源自古代戎装。明朝士大夫喜穿。后期作为内廷侍卫服饰使用。其形制为窄袖或琵琶袖,衣身长短皆有,前分裁后通裁,前面腰以下打马面褶。褡护:明代的褡护是一种半袖有摆在外的服饰,前后皆通裁。明代官员服饰系统中有褡护。其名源自元代,形制本于何处暂无考证。贴里:形制与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据此应属上衣下裳制。贴里不但是明代内官常用款式,也为外廷官员常用。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贴里也广泛作为常服。明代士人通常将贴里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1]

视频

不同朝代的男士汉服穿搭,每一款都让人眼前一亮,原谅我挪不开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