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生命的厚度(齐眉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生命的厚度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生命的厚度》中国当代作家齐眉儿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生命的厚度

这个冬天,读陈忠实先生的《生命因孤独而圆满》,读得突然想流泪,心里有某种东西碰撞的声音,回音萦绕,又像是有一首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浑厚有力的歌,在脑海里盘旋、回荡……

这位与土地和庄稼为伍的作家,从小生活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父亲用勤劳的双手耕种土地供全家的生活,用卖树的钱供他和哥哥读书。那段艰苦岁月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但他热爱这片贫瘠的土地。

农家的孩子从记事起就与贫穷和坚韧相伴,他割草、搂麦、拾柴、卖菜,干着与年龄不符的事。他割草的时候,有时候一抬头,突然看见鹭鸶在水边悠闲地散步;在地里劳作,不经意看见了几只斑鸠,在田间草地徘徊,虽然它们丑陋,却给孩子增添了童趣。    考中学的时候,他步行三十里的途中,旧布鞋的鞋底被磨透,因为贫穷自卑,他不与任何人说,咬牙追赶上老师和同学,用一双磨烂流血的双脚走进考场,开始他另一程人生之旅。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里常像电影屏幕一样出现一系列的剧情:我看见一位衣衫破旧、神色执著倔强的少年从岁月深处走来。他从原上走下来,背着旧粗布缝制的书包和干粮袋子,沿着一条只有一步宽的小路,走进西安城,走进一所中学……他成年之后,又沿着这条已经变宽变平的沙石路,又走回去,回到生他养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在那里开始书写这片融入生命的大地……

书读了一半,突然很想去看看白鹿原,强烈到一刻不能耽搁。于是一个人,开车从南郊穿过市区到东郊灞桥,历时一个多小时,去寻找这位朴实的农民和文学大家的修养栖息之地。

穿过车水马龙,走关中环线,隐约看见白鹿原原坡,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待走近下了车,一切清晰明亮起来。大多数的树木已经没有了叶子,但还是有一些绿和黄的色彩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点缀着这个冬天,像一幅水墨画中的最能提神的一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拥挤惯了,站在空旷的白鹿原上,就像小溪遇见了江河,视野瞬间变宽变远,整个人都轻松愉悦起来。

走进开阔的原坡高地,阳光照耀下的白鹿原沉积着历史的厚度,也传说着一个个神奇的故事。远处的坡上“白鹿原影视城”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亮。我已顾不上其他,快速找到了陈忠实先生的老宅。这个老宅是按照1:1的比例复制的原貌。一进大门,院子并不宽敞,狭窄的院落两旁是几间泥墙青脊的房屋,房屋的形状也与别处不同,看上去只有半边,就像有人从屋脊处把房子竖直削掉了后面的一半,只留下前一半立在那里。“房子半边盖”是关中民居特有的风格。

进了先生居室的门,左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张旧书桌,对着一扇木格子的小窗,冬日正午的阳光照射进来,照在桌子的几本书上。往右边看,是一道小门,一进去先是简单的锅灶,与灶台相连的里面便是双人床大小的火炕。

我在这一处在关中地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居里转来转去,在创作《白鹿原》的小屋里,好几次重复地去凝视那张创作出伟大文学著作的旧书桌,想象着先生就坐在那儿,不受任何干扰,对任何游客视而不见,他在自己世界里深思着书写着……

沿着坡道上去,小路两边都是树,偶尔也有几蔟绿色的竹子和松树,高矮不匀的树木虽然叶子落光了,仍然能看出伸展开的枝枝丫丫里,积蓄着努力向上的生命力——它们在等待时机

放映室里正在播放《黑娃演义》,我绕过去继续往坡上走,不知不觉却到了田小娥的窑洞前。破旧的黄泥抹成的墙壁上挂着一串风干的玉米,门右边墙角立着几件农具,左边是一个卖凉皮、饸络和锅盔的摊位。田小娥的房门锁着,从门缝看进去,土炕上铺着一张旧草席,墙角一个简单的锅灶,已经破败的墙壁上挂了三两个厨具。也许再也没有比这个更简单和破旧的家了吧。

站在田小娥的家门前,我从摊位上买了一个辣子夹馍,咬了一口,想想这个叛逆时代而又劣迹斑斑的女人,终究抗争不过命运,心里的那根弦一颤一颤,酸疼酸疼的……

站在最高处远望,这个把《白鹿原》一书的文字以连续剧的形式活灵活现地重新上演了一遍的地方,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一幅深一笔浅一笔的水墨画。起伏的高坡低谷,又像是音乐书上流线一样的五线谱,美的苍茫美的生动。

这个下午气温零下五度,也是这个下午,一缕圣洁的温柔浸润我心。

回来继续读书。读书的过程很缓慢——我不舍得很快读完。不舍得读完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读着读着我总是想起父亲。大半生都生活在艰难中的父亲,勤劳朴实而又坚韧的生活击不倒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年的山一样的父亲,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书读完了,也完成了与这位文学大家的心灵对视。老屋的火炉上的水壶嗞嗞地冒着热气,桌子上是未完成的书稿,院子里两只白鸽飞回来又离去,院门外他亲手栽种的法桐树高大挺直,树干上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孩子刻上了他的名字。他的眼神温和而肯定,点燃一支雪茄,像父亲一样,拉着家常,他说,再过一个月,又到一个春天了;再过三个月,田地就该翻耕种庄稼了;再过四个月,麦子就扬花了……

陈忠实先生不停息地在厚实的土地上耕耘,在稿纸上耕耘,厚重了中国的文坛,厚重了如我一样的生命。他的文字,给多少人以坚韧不拔的向上的力量,唯有埋头耕耘,然后耕耘,当你偶然间回回头,便会笑着对自己说,来了一回,不枉此行。[1]

作者简介

齐眉儿,山东济宁人,现居西安。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