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Gansu Province Academy of Qilian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ests Research Institute)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1],隶属张掖市林业与草原局管理。

研究院研究领域涉及森林生态、荒漠化监测、湿地研究、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基本形成了高山区、浅山区及绿洲荒漠区布局趋于合理的野外科研试验条件。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有正式在册人员75人,下设4个科研试验基地,先后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项目88项,取得科研成果34项。

历史沿革

1978年7月,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成立。

2001年5月16日,经张掖地区行署专员办公会议研究批准更名为“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

2006年6月8日,根据《张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张掖基地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设立、撤销、升格的通知》(张机编〔2005〕14号)文件,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由科级建制升格为副县级建制。

2009年7月15日,根据《张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张掖市草原工作站等单位机构设置事宜的通知》(张机编〔2009〕18号)文件,张掖市中心苗圃并入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

2012年2月17日,根据张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张机编[2012]3号)文件,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规格为县级建制。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有正式在册人员75人,按岗位分,其中:管理人员8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49人(正高级6人,副高级12人,中级19人,初级12人),工勤技能人员18人。专业技术人员按学历分,其中:博士4名,硕士8名,本科36名。

研究院有十几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和省、市以上荣誉称号,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劳动模范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市级学术带头人6人,拔尖人才6人。先后有2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有5名专家型人才在全国、全省各类学术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刘贤德、张学龙。

甘肃省优秀专家:刘贤德、张学龙、金铭。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刘贤德。

甘肃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刘贤德。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下设祁连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龙渠种子园科研试验站、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塔尔沟科研试验站4个科研试验基地。

依托4个科研试验基地,研究院先后申报建立了“全国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单位”、“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水资源重点试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甘肃省祁连山特有珍稀树种保护繁育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张掖市文冠果林木良种基地”7个学术平台。

硬件设施

祁连山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站址海拔2570米,设有寺大隆和西水2处长期固定监测区。截至2018年2月,有各类科研观测仪器近百台(件),建有综合办公区320平方米,专家公寓70平方米,学术报告厅50平方米,职工宿舍140平方米,化验室60平方米。有30米的梯度观测塔1座,人工气象观测站2处,自动气象站2处,小流域量水堰2座,在排露沟试验流域海拔梯度2700—3800米范围内,设有径流场9座,树干茎流样地2个,林冠截留样地2个,在2700-3300米不同海拔梯度建有云杉林固定样地7个,临时样地8个,草地样地9个,在海拔3300米建有亚高山灌丛固定样地15个。拥有祁连山(北坡)高等植物标本室,存有祁连山高等植物标本84科339属1044种共8000份,图书室藏书1.4万余册,档案资料室存有科技档案422余卷。

龙渠种子园科研试验站站址海拔1700米,截至2018年2月,总土地面积2087.9亩。其中:青海云杉种子园250亩,祁连圆柏母树林120亩,育苗面积350亩,示范林面积1200亩,职工宿舍、库房、养殖场、温室等占地面积40亩。建有830平方米的综合化验楼一座,小气候对比观测站2座,一、二级提灌站1座。

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站址海拔1450米,截至2018年2月,总面积680亩。2006年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纳入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定位监测研究网络,近年来,累积投资近100万元,增加科研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先后在监测核心区设有自动气象观测站2座,配置沙尘暴监测塔1座,其中沙尘暴[2]垂直降尘采样器4套、KC-1000型大流量沙尘暴采样器1套、SC-1型沙尘暴采样器1套等相关荒漠化监测仪器。

塔尔沟科研试验站站址海拔2320米。截至2018年2月,生活区面积1200平方米,并建有扬程为120米的一级提灌站1座。

科研成就

科研项目

2017年,研究院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15项在研科研项目的年度任务。上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林业科技计划项目、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项目、全市人才重点项目等15项储备项目,其中共6项科研项目获批立项。科研项目到位资金793.22万元。三是成果转化成绩显着。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2018年,研究院按照年度任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上游山地森林植被系统结构、生态水文过程及生态参数化研究”等11项在研项目的监测研究任务。组织完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8项项目文本的撰写、审订、申报工作;完成8项科研课题的结题验收材料;完成两项科研课题的报奖工作。2个项目被甘肃省林业厅评为甘肃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2018年2月,研究院共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项目146余项,取得科研成果54项,先后获国家林业部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

论着发表

2017年,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篇,发明专利3项。

2018年,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文9篇。

截至2018年7月,研究院先后出版专着6部,发明专利23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文化传统

院徽整体呈圆形。

主体图案为一座雪山,代表着祁连山。雪山下侧为绿色,上侧为蓝色,分别代表着绿地和蓝天,绿地由呈人字形的两条河流分割成三个部分。

院徽表现出了研究院研究祁连山森林生态的基本定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