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瓦氏凤尾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瓦氏凤尾蕨照片来自
瓦氏凤尾蕨照片来自

瓦氏凤尾蕨

‧英文名称:Wallich's Brake

‧学 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Pteris morrisonicola Hayata

‧科 名: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

‧别 称:三叉凤尾蕨、西南凤尾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开三叉凤尾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玉山凤尾蕨(台湾)、凤尾草(广东)、老泻风(广西)

‧原 产 地:台湾,中国的广东(信宜)、海南(崖县)、广西(花坪林区)、贵州(清镇)、四川(峨眉山、南川、洪溪、汉源)、云南(漾濞、景东、盈江)、西藏(错那),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分 布:台湾全境中海拔山区,偶亦见于北部低海拔地区,地生,生长在林缘或空旷的潮湿环境,如溪畔谷地[1]

◆ 生长环境:中海拔地区林缘之潮湿溪畔或谷地的空旷处,台湾北部地区在低海拔亦可见到

◆ 频度:★★★★

◆ 生长习性:地生

◆ 根茎:短直立茎或斜生茎,密布褐色鳞片,叶片丛生其上

◆ 叶柄:草杆色,长可达140公分,基部具有褐色鳞片

◆ 叶片

》	五角形至圓形,掌狀形複葉,先三叉,兩旁的分叉再各分兩叉
》	長可達100公分,寬可達80公分

◆ 羽片

》	長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
》	長可達65公分,寬可達30公分
》	小羽片披針形,長可達20公分,寬約3公分
》	末裂片呈線形,具淺鋸齒緣
》	羽軸及小羽軸表面有溝且相通

◆ 叶脉:在小羽轴两侧各具有一排弧型网眼,网眼里没有游离小脉,网眼外则是游离脉

◆ 孢子囊群:著生于末裂片边绿,由叶缘反卷之假孢膜所包覆

◆ 观察特征

》	具有鳥趾狀分叉的掌狀形複葉,葉片呈五角形至圓形
》	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邊綠,由葉緣反捲之假孢膜所包覆[2]


主要特征

末端渐尖而后圆钝,边缘具浅锯齿;叶脉网状,仅具一排网眼,位在小羽轴两侧裂片凹入处附近,网眼中无游离小脉;假孢膜线形,位于裂片边缘。

在台湾有几种大型的凤尾蕨中以瓦氏凤尾蕨植株最为高大,株高常超过2米以上。只有本种叶片圆形,掌状复叶。


用途

药用(治痢疾,惊风,外伤出血)。[3]


关于瓦氏凤尾蕨

看过瓦氏凤尾蕨的人,很难不对它五角形的叶子印象深刻。

叶子是蕨类植物地上部分最明显的部分,只是放眼望去一片大小不一的羽状叶,真的是让不熟悉的人难以分辨。不过瓦氏凤尾蕨没有这个问题,看过的人几乎都会记得,毕竟台湾山林间叶子长成这样的大型蕨类,除了它之外还真想不出其他种类。

乍见瓦氏凤尾蕨会以为它的叶子是掌状复叶。但所谓的掌状复叶是指小叶的叶柄从一个点向外放射长出,五加科的江某(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可以说是典型的例子。但仔细看瓦氏凤尾蕨的叶子,可以发现是从叶柄顶端分为三大枝,侧生的两个分支常常会继续分支,有些分支后还会再分支,所以有三叉凤尾蕨的别名。不过瓦氏凤尾蕨的这些分支并不是从一个点放射而出,虽然看起来像掌状复叶,但实际上是属于二至三回羽状裂叶,在描述它的特征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看多了其他叶片长度不到30公分的凤尾蕨科植物之后再来看瓦氏凤尾蕨,可以高达2公尺的植株大小让人不会想到它是凤尾蕨科家族的一员。但植物园北部低海拔区靠近中部低海拔区圆形小丘的步道旁,可以看见这里瓦氏凤尾蕨的叶片背后已经有孢子囊群。而这些孢子囊群被由叶缘反卷的假孢膜所保护,这些连成线状的假孢膜正是凤尾蕨属(Pteris)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也说明虽然个子大小差很多,但瓦氏凤尾蕨真的是凤尾蕨科植物成员。

瓦氏凤尾蕨性喜温暖潮湿,向阳开阔的地方,对土质要求不严苛, 排水佳,通气良的介质;用粗溪砂和腐植土加些蛇木屑混合来栽培就能养出既茂盛又优美的瓦氏凤尾蕨,来美化你居家环境,营造出几许自然绿意,丰富你的视觉享受,它那高挂于总叶柄上,酷似孔雀开屏的叶片,更能创造出一股粗犷的野性美。[4]

  • 瓦氏凤尾蕨,幼叶
  • 瓦氏凤尾蕨,叶表
  • 瓦氏凤尾蕨,叶背

种苗繁殖法

一、 无性繁殖法

瓦氏凤尾蕨在其长横走茎的叶柄生长处附近于冬春之际可以长出 1 至多个不定芽眼 ,待根长出之后逐渐长出新叶形成附著在原植株上的新植株,约 1 年的时间可将其分开之后种植可独立成一新植株。由野地取回摘自高大植株内的分株苗或幼孢子体直接定植不易成活,容易失水枯死,应在原生地先假植在软盆 1 至 2 个月,待种苗成活长出新叶后再移植到平地种植为宜。

二、 孢子繁殖法

由高大植株成熟叶片取得之孢子撒在装湿水草保鲜盒内,放置于微光处,约半年的时间可清晰看到成熟配子体,接近 1 年的时间可看到初生幼孢子体,待其长到约 3 公分 3-4 片叶的幼孢子体时将其移出假植于 35 格穴盘约 1 年的时间方可移植到田间。


栽培方法

瓦氏凤尾蕨平地栽培以畦作为宜,适当行株距为 120 公分×120 公分,一畦种植二行为宜,采收及去除老叶可于畦沟作业,尽量不要伤害叶柄及叶片。在 80%遮荫下配合自动喷灌设施,定植一年后植株可由 60 公分长至 100 公分以上,且长出正常新芽。栽培时于畦面施用树皮堆肥或昌牧有机质肥料,每 2-3 个月每公顷施用 500 公斤,新芽可以长得又粗又大,新芽抽出 5公分左右为采收适期,新芽抽长至叶片展开前都可以采收幼嫩部位食用,甚具经济栽培价值。

栽培期间遇干旱,可以早晚各给予一次喷灌,惟不宜以沟灌给水,在浸水的状况下,植株容易衰败。[5]


盆栽图片

参考资料

  1. 瓦氏凤尾蕨,瓦氏凤尾蕨
  2. 瓦氏凤尾蕨,瓦氏凤尾蕨-Peter's Blog
  3. 特征及用途,瓦氏凤尾蕨- A.PAO garden
  4. 瓦氏凤尾蕨,瓦氏凤尾蕨-Xuite 日志
  5. 瓦氏凤尾蕨,瓦氏凤尾蕨平地栽培-花莲区农业专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