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珠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珍珠蚌是蛤类的一种,双壳纲蚌目的一科。壳长卵圆形,坚厚,珍珠层发达,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铰合部有大的中央齿。无鳃水管。鳃与肛门的开口间无明显的区分。二对鳃都形成有育儿囊。钩介幼虫无钩。淡水产。如珍珠蚌Margarita margaritifera (Linnaeus),能产珍珠,可供药用,其贝壳亦可作珍珠母药用。

形态特点

珍珠蚌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壳长可达180mm ,壳高70mm ,壳宽40mm 。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带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浙江湖南安徽等省,在大连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日本前苏联地区也有分布并均育出淡水珍珠。

基本分类

  1. 三角帆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珍珠贝,一般用来培育游离珍珠。
  2. 褶纹冠蚌,主要用来培育附壳珍珠。
  3. 池蝶蚌,从日本引进的一种淡水珍珠贝。

生态习性

栖息于水质清澈透明、底质为沙或石、水较深的河流内。繁殖季节在4-10 月。内外鳃瓣皆为育儿囊,受精卵在4 个鳃瓣中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很小,无钩状物。10 月脱离蚌体,寄生在鱼体上,逐渐成长为幼蚌,离开鱼体,沉人水底营底栖生活。[1]

摄食习性

蚌通常以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不同的蚌摄食种类有所不同。如褶纹冠蚌要比三角帆蚌摄食的藻类多。摄食量取决于水中饲料的多少、适口程度和蚌的体质状况等。

生殖习性

当水温适宜时,成熟的雌雄蚌生殖腺慢慢变得饱满、成熟。雌蚌的生殖腺由淡黄色变成桔黄色,表明性腺成熟,受精孔紧贴于卵膜,遇精子即受精。三角帆蚌怀卵量40~50万粒/只。褶纹冠蚌怀卵量50~70万粒/只。蚌的生殖腺逐次成熟,有多次排卵的习性。三角帆蚌在繁殖季节排卵5~8次,褶纹冠蚌排卵2~3次。因此,在人工养殖蚌时,可多次采集钩介幼虫。老蚌和病蚌的怀卵量较低。虽怀卵量高,但由于变态发育复杂,培育成钩介幼虫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

水域类型

按水域营养条件划分

富营养型水深一般不超过4m ,透明度为25-40cm,pH值为7-8,水呈黄绿色,浮游生物丰富(浮游植物为850万个/L以上,浮游动物为25万个/L以上)。此类型水域最适宜养蚌育珠。

腐殖质贫营养型水呈黄揭色,透明度在70cm 以上。由于腐殖质多,形成胶状物质分散悬浮于水中,大量地吸收无机盐类,耗氧量大,使浮游植物的养分供应不足而得不到很好的生长。水质较差,不宜养三角帆蚌,但尚可养殖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若在此类水体养三角帆蚌,则需要进行投饵施肥。

贫营养型水中有机物贫乏,浮游生物量很少,底质为沙土或沙砾底,水质清瘦,透明度常在1m 以上,初级生产力很低,般不宜养蚌育珠。如果育珠的话,就需要投放大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

按水体流动性划分

敞水水域敞水水域具有溶解氧高、水质较清新的特点,般不会出现溶氧缺乏现象。但饵料生物量不同,育珠效果也不一样。位于城镇近郊的敞水水域,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及工厂无毒废水的排入,水质一般较肥,饵料生物丰富,育珠蚌在这种水域中的放密度可较大。在轮养条件下,每亩放养育珠蚌在1000 只左右。位于农村的大水面,四周多为农田和村庄的水域,水质好,放养密可大些;如距村庄较远,水的肥度差,饵料生物量一般,育珠蚌放养密度可稍低些。四周环山或贫瘠的丘陵水域,水质清瘦,饵料生物数量少,育珠蚌放养密度每亩不宜超过300-800 只。

微流水水域微流水能不断给育珠蚌带来大量的饵料和溶解氧,而且能带走育珠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使水体始终保持新鲜状态。这种水域的育珠蚌放养密度可高些,视水体肥瘦情况而确定吊蚌数量,一般在800-1000 只。这类水域最好实轮养制,使水体生产力定期休复。

静止水域如塘堰等封闭性水体,池塘水一般较肥,饵料物丰富,但水质条件不如流水水域,而且水质变化大,不够稳,常常出现溶解氧缺乏现象。若放养密度过高,不利于育珠蚌的长和珍珠质的分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实际上,这类水域是我国淡水育珠的主要水体,一般以鱼蚌混养为主。由于面积相对较小,在管理方面也相对容易一些。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克服此类水水质变化较大等弊端。

按水域形态划分

池塘池塘包括连片精养鱼池、零星分布的塘堰等小水,是养殖珍珠最普遍的水域类型。理想的水域面积应为5-12亩,水深2m 左右,水质容易培肥,水体不与外界直接相通,浮游生物丰富,只要管理得当,较有利于育珠生产。 沟港、哑河哑河是一头断流,另一头通流的河道。哑河与沟港随着养珠业的发展而正在逐渐被认识利用。这类水域水体经常流动,溶氧充足,水质清爽,饵料生物较丰富(略比池塘差), 如流速适当(每分钟小于5m ) ,水位稳定,无污染,则是育珠的最佳水域。对于河道,育珠时应选择水面较宽、水位较深、无污染的河道。

湖泊这些水域面积大,具有封闭性和通江性两种类型。由于水面大,氧气十分充足,但不同的水域,水质肥瘦不一,饵料生物或多或寡。若进行育珠生产,应择优进行利用。如果利用得当,会产生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水库水库的功能是以灌溉农作物为主,因而水体经常交换,一般水温偏低,水质清瘦,饵料生物贫乏,不宜用于珍珠养殖。但一些中、老年型水库,经过多年的养鱼和有机质的富集,水质逐渐由瘦变肥,亦可择优用于育珠生产。

养殖问题

一、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答:珍珠是华贵的装饰品,又是名贵的中药材,经济价值高,养珠业常有“金库”之称,因此发展养珠业大有前景。珍珠是利用蚌类的培育而成的。蚌类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养珠业常选用帆蚌、褶纹冠蚌和珍珠蚌等品种养殖。

蚌壳内,有2片包住蚌的软体,称为外套膜,受到刺激时,就会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一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最后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虫卵等异物偶然侵入壳内,外套膜的表皮细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有核珍珠。

二、养珠殖入手术以什么季节为好?

答:春末或初秋是育珠手术的最佳时机。因盛夏气温高,蚌离水后脱水快,伤口易发炎溃烂,冬季则蚌体几乎进入休眠状态,手术伤口不易愈合,易发生吐片、烂片。

育珠的蚌一般从野外水域捕获。其出水后堆放时间不宜过长,如因运输或其他原因不能马上手术,应放入小水域中暂养起来。如有条件,可建立暂养池,将采集的河蚌养肥后再进行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如何选择手术蚌?

答:手术蚌分为制片蚌和插片蚌。用来制作小片的即制片蚌,用于培育珍珠的蚌即插片蚌。术前,将制片和插片蚌按1:1的比例选出放入盛水的盆内,制片蚌以3年龄为好,插片蚌以4年龄为好。蚌龄小则珍珠质分泌机能强,珍珠形成的速度快,珍珠质量好,蚌龄大则反之。

四、请介绍一下插片的制作方法。

答:插片的制作分剖蚌、剥分外套膜、取下外表皮和整形切片4个步骤。用剖蚌刀先后插入蚌前后端以切断前后闭壳肌,再切断两外套膜与内脏连接处,注意不损伤外套膜,此为剖蚌;然后用镊子将边缘膜沿痕向内轻轻翻转,在其前端或后端边缘撕一小口,用一把小镊子夹住内表皮,另一把镊子从小口处伸入内外表皮之间,由前向后分开内表皮,此为剥分外套膜;接着用刀片或剪刀沿外套痕将边缘膜外表皮剪下,贴壳的一面即正面朝上,摊放于玻璃板上,此为取下外表皮;最后用切片刀切除有色边缘,修齐两边,切成边长0.5厘米的正方形小块。在小片上滴一点浓度为0.1%的金霉素溶液,此为修整切片。要注意的是修整后的小片不宜存放,以免影响细胞活力。

五、怎样将插片进行插送?

答:先用开口器轻轻插片蚌的两壳之间,使壳撑开,用塞子固定,其开口不超过1.1--1.4厘米,并用海绵蘸水洗净中央膜内表皮和内脏上的污物;然后从距鳃基部1厘米处的鳃线到外套膜之间插片3--4行,行距0.8cm,间距1--1.5cm,插片要排列均匀,可呈梅花状,插片为40片左右为宜;再将送片针倾斜,针头放于小片正面中心点,用钩针将小片匀称地裹在送片针的针头上,用钩针刺开外套膜的内表皮,将小片从开口外一次送入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内,一般深度为0.6cm左右;再用钩针在外套膜外面压住已送入的小片,再拔出送片针,将小片留在里面;小片送入后,再用钩针在外套膜的内表皮将小片整理成鼓状突起,再做蚌的另一侧手术。手术完成后,在蚌壳上刻上手术日期,送入水域育珠。

六、怎样进行育蚌的养殖?

答:以单吊法养殖为好。即在蚌冠部用钻子钻一小孔,每只蚌穿上一尼龙绳或塑料绳悬吊固定在竹架或活支竹架上,行距1m左右,间距3cm左右,每亩吊养1000只左右。蚌的水域的环境要求向阳通风,周围无高大建筑和树木遮荫,水深1m以上,无水生植物,有微弱流水,水质中性,要防止有毒污水进入养珠场。 蚌无捕食器官,仅靠鳃纤毛活动所形成的水流来摄取食物,故应把蚌养在食物最丰富的水层,春秋季节水温10--30℃时,蚌吊在离水面20--30cm处,盛夏和严冬吊在离水面70厘米左右为好。养殖水域冬季不必施肥,春、秋季应施以无机肥和有机肥,以培肥水质,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给蚌提供丰富的食物,夏季气温高,应施无机肥料,施肥应少量多次。

七、如何进行珍珠的采收?

答:育珠蚌养殖2--3年即可采收。采珠可在水温低于20℃时进行,因这时珠质细腻光泽好。采珠时,用刀切割前后闭壳肌,用手指提出外套膜上的珍珠,放于清水轻轻洗净,再用绒布吸干水分,用白绸布打光,即可分级出售,蚌肉既可鲜食,亦可晒制成干贝肉。蚌壳的外中层可作为畜禽用的贝壳粉,内层可作为珍珠粉,珍珠粉是化妆用品、药品和食品的重要原料。

养殖技术详细

养殖水域的选择

(一)场址的选择

  1. 池塘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 河流 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 大水面 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汊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二)生态环境

  1. 水质条件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 营养盐类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添加氯化胆碱可提高 贝壳底质厚度。提高出珠概率,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 饵料生物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育珠蚌的选择

(一)调查手术蚌的来源

如果手术蚌的繁育场或邻近的珍珠养殖曾发生过病害,再便宜的蚌也不能购,以杜绝病原体的传播。繁殖用的种蚌最好是采自自然水域中的野生蚌,雌、雄蚌最好选自不同的水域,以保证种质的质量,提高后代的育珠性能。

(二)运输及运输后的暂养工作

干法运输:适合气温为1~10℃的低温运输,温度高于25℃,易引起蚌体缺氧化死亡,温度低于0℃,易冻死。运输的时间越短越好,不能超过3天。

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运输前让手术蚌吸足新鲜水分后装进箩筐、草包或散装。
  2. 蚌体平放,保持其体内的蓄水不致流失。
  3. 装运时,手术蚌堆积的高度低于20厘米。
  4. 途中经常喷洒新鲜水,保持蚌体湿润。必须保证用水的安全性。

湿法运输:适宜于远距离运输。

  1. 利用活水船运,可运输大批量的蚌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水和缺氧。
  2. 另一种是利用封闭箱低温运输,箱内装水并用袋装碎冰保持较低水温,以降低手术蚌的新陈代谢,同时进行充氧,以保证运输过程中手术蚌的成活率。

经长途运输的手术蚌,体质较虚弱,必须进行暂养处理,复壮后才能进行手术。受损伤的蚌单独吊养处理,复原后再用于手术。冬季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1星期左右;春夏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1个月以上;秋季运输的蚌,暂养时间为20~30天左右。

常见病害

烂鳃病

症状:鳃丝糜烂,残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两壳张开后无力闭合,闭壳肌弹性差,此病交差感染很快,如不及时治疗损失极大。 防治方法:

  1. 注射盐酸四环素,每只1000国际单位~4000国际单位;
  2. 用0.1‰~0.2‰“多菌灵”浸洗10分钟~15分钟;
  3. 硫酸铜硫酸亚铁(5∶2)混合液2毫升~4毫升喷在蚌鳃上;
  4. 用10毫克/公斤~40毫克/公斤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蚌体,三角帆蚌10分钟~15分钟,褶纹冠蚌15分钟~30分钟。

烂斧病

症状:斧足缺刻,浊疡严重,萎缩呈肉红色,并有大量粘液,组织缺乏弹性,此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也有因寄生虫或鱼类等水生动物吞噬引起。 防治方法: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30分钟。

侧齿炎

症状:侧齿四周组织发炎发黄,组织糜烂,呈黑褐色,影响两壳闭合,冠翼易折,侧齿炎的发生多为机械操作所致,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1. 用1‰~2‰金霉素溶液注入病蚌肌肉,用量为1毫升左右;
  2. 用0.1‰浓度的“多菌灵”药液浸泡5分钟~10分钟。

单孢菌病

嗜水气单孢菌病

流行季节:为4月~10月,发病高峰在5月~7月。

症状:为发病初期,病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壳后缘出水管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病重时,病蚌体重下降,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胃中无食,晶杆缩小或消失,用手触及病蚌的腹缘,有轻微闭壳反应,不久死亡。采用1‰氯霉素注射(每只1毫升,1次或3次),再辅以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对预防和病发初期治疗有较好效果。

水肿病

病原和病症:病原为细菌。病蚌的外套膜、斧足等部位水肿,闭壳肌松弛。 防治方法:

  1. 每只蚌注射1毫升0.8万单位的盐酸金霉素。
  2. 每只蚌针筒喷体3毫升0.1%~0.2%的四环素。
  3. 用2%呋喃西林浸浴5分钟。

水膨胀病

(水睡肿) 症状:蚌体结缔组织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与蚌壳之间充水,闭壳肌松弛。

防治方法:

  1. 用消毒过的针筒吸1%四环素或链霉素溶液喷洒病蚌;
  2. 用1%卡那霉素注射外套膜。

肠胃炎

病原和病症:病原为细菌。病蚌不吃食,肠道发炎,消瘦,两壳微开。

防治方法:

  1. 每只蚌注射1毫升0.2%金霉素。
  2. 用2%~4%食盐水浸浴0.5~2小时。
  3. 每100平方米用1.5千克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