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西太原人,女,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 。中国画研究员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1957年 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习绘画,雕塑[2]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王迎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42.3
职业 :画家
毕业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 :
《慰安妇》《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 《王迎春画集》[3]
个人简介
王迎春
1942年3月生,女,山西太原人。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61年继入该院国画系,1966年毕业后在山西从事印刷装潢设计和油画、中国画、版画创作。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1980年毕业,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并进行国画创新探索与学术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画研究院业务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五、六届委员。擅长人物画,兼及花鸟、山水、书法。自1959年始与丈夫杨力舟合作,中国画《黄河在咆哮》获叶浅予奖学金;《太行铁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质奖;连环画《小二黑结婚》获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个人作品中国画<金色的梦>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作品在十余个国家展出。《太行铁壁》等被中国美术馆等处收藏[4] 。 成名道路 王迎春
1973年,王迎春回到哺育自己成长的黄土高原。 王迎春沿着黄河跋涉着,以旺盛的精力画着一张又一张的速写,一个个朴实的黄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王迎春每见到山庄的孩子时,总是深情地看着,在黄河的对岸,两个孩子在盼王迎春。由于母亲身体情况欠佳,孩子们早已整托在幼儿园。母亲在信中讲:外孙们每当看到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时,总是眼泪汪汪的。读到这里,信纸已被泪水打湿了。
王迎春完成了创作的准备工作,花大气力,反复推敲人物与船,船与水的关系,回忆生活中对黄河的感受,借鉴元代马远<水图>中表现的意境和笔墨。最后采用了俯视,置船于波浪起伏,漩涡奔涌的激流中,往前呈放射状直冲而下。突出了一往无前的气势。在笔墨上运用阔大、自然的笔势,勾出水的结构和动势,泼色渲染,以呈质感。中景上清晰地勾出船行的运动水线,远景的河水从画外飞流直下,浪如山叠,以增加气势。
经过呕心沥血的创作,《黄河在咆哮》诞生了。画中黄河水天上来,浊浪拍空,奔腾咆哮的激流中,一叶满载弹药的扁舟。十几名船工奋力挥浆,同心协力与随时要吞没王迎春的巨浪博斗着,激昂的呐喊盖过了黄河的咆哮。
“咆哮”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不但获得“叶浅予奖学金”而且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报刊纷纷印刷发表。展览厅内,观众们站在这幅画前久久不动。延安时代的美术家蔡若虹感叹其为“力量的美,征服自然的美”。
岩,背靠坚石,人即山石,山石即人,太行山与抗日英雄浑然一体,组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站在这幅画前,崇敬感、庄严感油然而生,使人感到一种人民不可战胜,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力量。画家在这里采用异质同构的构思,雕塑群像式、象征性手法。是多么新奇、独到。令人抚掌叫绝。这令人感到,这是继石鲁《转战陕北》之后,对“人物与自然交融”表现手法的又一次实践。堪称典范。作品开拓了人物画的领域,丰富了写意画(人物、山水)题材。
作品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及艺术创新的成果得到美术界内外的好评。《太行铁壁》在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得优秀作品金质奖并获北京市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荣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评奖活动的大奖。
自《太行铁壁》之后,春舟进行了十余年的艺术探索。厚积薄发,王迎春已步入了金秋时节。
个人事迹
童年 王迎春1942年,在山西省临猗县和太原市分别降生了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15年后,他们同时跨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的大门。男孩叫杨力舟。女孩叫王迎春。春舟是他们日后艺术合作所用的印章。
迎春活泼伶俐,喜欢体操、田径等体育活动,喜欢跳舞,还喜欢演戏。她经常和妈妈去看花旦戏,回到家后,围条床单,站在土炕上,模仿戏中的姿态,哼哼呀呀地表演着。她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外祖母用红纸剪了各种窗花: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老鼠娶媳妇……严冬里,白雪伴着鲜艳的窗花,给小迎春带来莫大的快乐。
在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上图画课。老师要大家自选画材。有的同学画五角星,有的照着铅笔盒上的小动物认真地描着。小迎春见老师伏在桌上批改作业,便给画了下来,最后还用蜡笔涂上蓝衣服和红脸蛋。过了几天,同学们的美术作业都发了下来,唯独没有她的。有人通知她去办公室。她惴惴不安地推开门,见里面只有校长,他拿着那张画笑眯眯地问她为什么画老师,并说,画得不错,不过不应随便画,要尊重老师。从此,学校的老师都知道了她的名字,并鼓励她,她更喜欢画画了。小学毕业前,学校里所有的墙报上的插图,几乎都是她画的。有一幅还参加了全市小学生成绩汇报展。
在附中二年级的时候,迎春的一组构图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要她制作完成。这对基础课尚未读完的她实在是力不从心。正在这时,一个男同学出现在她的面前。他就是杨力舟。
婚姻生活
力舟生长在农村。幼年丧母,靠姑姑收养长大。他性格朴实,沉默寡言,但又很执拗,尤其是在学习上。他先是默默观看,继而是不断出主意,而且颇有见地。困境中的迎春渐渐地感到这个朴实的男同学对她的创作有着很大帮助。于是邀请他一起画。合作中,他们感到相互间有许多共同语言,配合起来十分顺手。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作品终于完成了。这是一套以农村妇女参加劳动为题材的四扇屏。题为《四女图》。第一联是水车技术革新;第二联是运肥;第三联是温室育苗;第四联是机械轧棉花。作品经老师的推荐,在陕西画报彩色印制发表了。这年,他们16岁,从此,他们开始了数十年的合作。
1967年底,杨力舟、王迎春在患难与共中结为生活伴侣。
1970年,他俩应邀参加了平型关纪念馆的历史画的创作,完成了他们第一幅大型历史画《平型关大战》。
1972年,他们根据毛泽东当年与晋绥日报人员谈话这一史实为题材与苏光合作了历史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画面上,毛主席一手握拳,一手张开,在向编辑人员讲授辩证法的哲学。主席手指间夹支点燃的香烟、衣着朴素,谈笑风生。编辑们听得轻松愉快,整个画面洋溢着亲切、生动、真实的气氛。这在领袖已神圣化的当时,是需要有相当的胆略及美学见地的。苏光是事件的当事人。主席的传神动作,是他根据现实生活提炼、加工而设计的。因而使人倍感真实和亲切。而春舟那深厚的美术功力使其在画面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人帮”倒台后,春舟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摆脱了束缚,获得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他们深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他们丢下了年幼的儿女,跋涉于太行山上,黄河之畔。革命斗争的遗迹及特有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慨和神往。历史虽已逝去,但他们似乎看到抗日烽火那袅袅余烟。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其点燃了。正在这时,纪念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向他们发出了约稿。挟太行山归来的激情,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表现朱总司令形象的美术构思和草图。当时,关于朱老总的照片很少,可借鉴的资料也不多,头像的创作很不容易。他们凭借扎实的造型功底、同时设计了几幅朱总司令像。
夫妻俩顾不得晚炊,一起对头像进行选择。迎春认为第一幅好,体现了总司令刚毅、深沉的大将风采。力舟则认为,第三幅更显得可亲可敬,况且造型处理得不错。俩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空气十分紧张。
吵归吵,第二天,他们请省美协主席苏光同志来选择。苏老作出了直率的裁判,迎春满意地笑了。力舟也心悦诚服地直点头。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画面上,朱总司令手握望远镜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前,身后是开赴抗日战场的八路军健儿。这就是著名的中国画《太行浩气传千古》。作品展后又在不同的展览会上反复陈列四次,并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上的巡回展出,作品现被珍藏在中国美术馆,自《太行浩气传千古》后,春舟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书画生涯
1978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将在全国招生了。这一消息使他们十分兴奋。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学习深造的机会啊。可冷静下来一想,他们又犹豫起来。到千里之外求学总不能带着孩子啊。如果放在家中,他们实在年幼。女孩5岁,男孩仅两岁。再说,自他们出生以来,吃的苦还少吗?每想起这些往事,迎春的眼圈就红起来。
1975年,晋南地区文化局慕名前来请春舟夫妇辅导该地区的美术创作。那时他们的儿子出生未过百日。迎春为难极了,自己产后十分虚弱,婴儿又太小。迎而,美术家的责任感使她答应了下来。
他们这对儿女所得到父母的慈爱的确太少了。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再吃苦了。
画什么呢?当时的艺术领域,思想解放,题材突破的思潮尤为活跃。当他们准备画他们所熟悉的黄土高原的人民时,一些好心的朋友劝阻,指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
这次毕业作品的创作,谁不愿意获得好的成绩呢?正在这时,一些美术界老前辈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叶浅予先生指出,要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轻视自己熟悉的东西。华君武老师则鼓励他们,要甘于走寂寞的路。老师们的教诲坚定了他们画劳动人民的决心。宁肯毕不了业,也绝不赶潮流。就具体内容来说,他们认为,目前,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落后,要改变这种面貌,就需要发扬战争年代团结一致,顽强战斗的精神。因此,他们决定再现这一斗争场面,激励青年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个人影响
作为人物画家的王迎春女士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漫步,面对已往的艺术成就,从不停滞或自鸣得意。近20年来激情满怀不断地融入新思维,创造新形式,艺术生命蓬蓬勃勃,十分可喜,而且,不断地涌现出许多好作品。虽然她的艺术触角在不断出新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对人性的关注和揭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衷情在画作中露出来,从鸿篇巨制到咫尺小品,她都给作品注入丰富的内涵与可贵的精神。
数十年创作出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总体格调雄健质朴,大型绘画突出象征性、纪念碑性的史诗般壮美风格。小品画则高雅优美,以抒情特质见长。时代的生活再现、个性化的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组成王迎春艺术世界的瑰丽画卷,其细腻真挚的情感与多元丰富的造型特征映照着时代的风貌。其与时代同步的不懈革新追求,显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也必将促使其依然以旺盛的精力和年轻的创作心态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境界飞越。
作品赏析
视频
写意笔墨与现代构成——画家杨力舟、王迎春访谈录 2018年06月15日发布
参考来源
- ↑ 山西太原人,女,1942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个人简历网 - www.gerenjianli.com/M... - 2020-10-24
- ↑ 中国画研究员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1957年 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习绘画,雕塑,孔夫子旧书网 - book.kongfz.com/148...- 2018-6-13
- ↑ 《慰安妇》《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 《王迎春画集》,百度百科 - baike.baidu.com/i... - 2021-1-30
- ↑ 个人作品中国画<金色的梦>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作品在十余个国家展出。《太行铁壁》等被中国美术馆等处收藏,百度知道 - zhidao.baidu.com/q... - 201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