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墓下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濬墓下作》 |
作品名称: 王濬墓下作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 者: 李贺 创作年代: 中唐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王濬墓下作》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此诗描写王濬墓地的荒芜、凄凉,以寄托诗人的哀思。
诗词原文
人间无阿童②,犹唱水中龙③。
白草侵烟死④,秋藜绕地红⑤。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⑥,坟科马鬣封⑦。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⑧!
作品注释
①王濬: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吴有功。卒,葬柏谷山。
②阿童:王濬的小名。
③水中龙:指王濬。《晋书·羊祜传》:“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祜曰:此必水军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濬终灭吴。”
④白草:草经霜而白。
⑤藜:一年生草本植物。
⑥鱼鳞:形容耕地连接排列之状。
⑦坟科:坟冢。一作坟斜。
⑧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白话译文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讨伐东吴
功在千秋
五百年悄然过去
王浚的容颜在历史的云烟中朦胧
人间的童谣还在唱响
不畏岸上虎
但畏水中龙
在奔赴长安的旅途
是王浚的草墓牵我的脚步
烟雾笼罩,枯草流白
秋藜经霜,颜色猩红
经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
镌刻的碑文已经失去了力度与深度
我想随葬的青铜宝剑也早已锈蚀腐蠹
翻耕的农田犹如鱼鳞紧挨在墓边
坟头隆起,封土象马鬣毛向四边伸延
野菊花沾着露水,是百年的吊唁
干枯的篷草倒伏在荆棘丛生的路边
松柏的清涩幽香在飘散
借着夜风冷冷,飘散在南原
王浚已死南原,南原已经没有风光
只有童谣在传唱:
阿童复阿童
衔刀游渡江。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 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 韩愈、 皇甫湜,并和 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严羽《 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 昌谷集》。
[1]。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2]。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3]。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
参考资料
- ↑ 少年写诗,一挥而就,从而惊倒诗坛大家韩愈 ,搜狐网,2018-05-09
- ↑ 唐代诗人的母子情 ,搜狐网,2019-05-15
- ↑ 诗鬼李贺写一千古绝句,唐朝无人能接,两百年后才出现下半句! ,搜狐网,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