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淑萍化骨为石(王淑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淑萍化骨为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王淑萍化骨为石》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王淑萍化骨为石

小时候,在被父亲翻烂了的药书里,知道有味中药叫龙骨,有镇静安神、敛疮生肌的作用。以后的好多年里,龙骨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躺在中医药匣子里的一味药而已。

前些日子去看病,在中医开的药方里,辨别出了“龙骨”两个字。龙骨,是龙的骨头吧?我在医生对着药方抓药时,问了一句。

爱中医的人和爱文字的人一样,都有股执拗劲。他停下手,透过厚厚的镜片,对着我看了半天,说,现在的人都喜欢断章取义,中医中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回家好好学学吧。

取了药出门,分明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

闲来翻书《本草经百种录》,看到龙骨这味药: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收敛正气”,看到这四个字,独独的一份好感从内心深处袅袅地散了出来。

“龙骨,是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牛、鹿、大象等的骨骼化石,内含碳酸钙、磷酸钙,少量、钾、钠、氯、硫酸根等,味甘、涩,性平。具有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的功效。”查书籍,问度娘,忙活了一整天,都没有把龙骨和龙扯到一起——时隔多日后终于理解了落在背后的那一声叹息。

龙骨是一味中药,是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取名“龙骨”,只是因为它的硕大与久远符合古人对龙的想象。它躺在医书里,躺在中药铺里,躺在中医的药方里。对我而言,它只是个遥远的存在。

直到我站在贺兰山下一片废弃不用的砖厂里,眼前的景几乎具备了荒凉的所有特征,沧桑得近乎残忍:地表裸露着,呈现出严重的水土流失症状,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放眼四周,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呼呼的北风扬起阵阵沙尘,心也被吹得荒凉起来。一道道生锈的铁丝网,将荒凉分隔几处,同时将探访者的脚步阻隔在遗址之外。越过一道坎,爬上一道坡,从沟壑纵横的荒凉中找到一块黑色石碑,碑体上刻着“西河桥古动物化石”几个字,龙骨这味药从中药铺里“忽”地跳了出来,轻轻巧巧就到了眼前。

如果用动漫的手段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演绎一遍,20亿年的沧海桑田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最初,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震动的海底沉积物盖层隆起,形成山体雏形;到了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受地应力的作用,山体继续缓慢上升,终于刺破青天,屹立于苍穹,成为了我的母亲山——贺兰山。

从万顷碧波到广袤大地,万千生物随着地壳变化及山体的不断挤压和隆起,繁衍、变种,有些被环境淘汰,有些被时光掩埋。但造物主的奇妙让一些幸运的生物用化骨为石的方式存在了下来,人们称它为化石。

化石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掘,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骨变成的石头——这样的解释,无论是在词条里还是在现实里,都似乎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既遥远又陌生。

除了考古学家和文人墨客,很少有人会将这样的地方当做一处景观来欣赏,虽然它的荒凉,代表了大西北最经典的原始美,但还是让我一次次问路无果,迷失在乡村小路上。

但事实是,这里出土了大量犀牛、盘羊、大角鹿、老虎、猎豹、三趾马、古珊瑚等古动物化石。众所周知,犀牛是食草动物,喜欢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里生活;大角鹿喜食水草,生活在寒温带地区;盘羊栖息于沙漠和山地交界的冲积平原和山地低谷中,喜欢沙漠和大草原;三趾马喜食嫩草,喜欢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奔跑;而“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中的美丽珊瑚,则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岩礁、崖面和凹缝中……

丛林,草原,沙漠,海洋,这不是我眼中母亲山的模样。但这些千万年前的动物尸骨,真真切切地藏在她的腹中,证明了我的家乡石嘴山,远古时期也曾是湖泊相连,林木茂盛,水草丰美,草原辽阔的理想家园,是哺乳类动物生活的天堂。

凝神于明媚的阳光里,遥望无人可知的距离,突然想到了很多词语,天长地久,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我想,也许只有在化石前,才能真正体会这些词语的内涵。

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漫长到需要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这也是一段惊恐的过程,惊恐到需要用心惊胆裂来描述——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处水土丰沛的三角洲,有着遥无边际、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成群的犀牛拖着笨重的身体,悠闲地吃着草;温顺的大角鹿顶着一对长长的犄角,迈着优雅的步伐,觅着树叶和青草;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到处都是古老的蕨类植物,银杏、松柏,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空气中散发着潮湿的味道。清清的湖水里,无数古老的鱼类,悠哉悠哉地游着,茂密的草丛里,远古的爬行动物,缓缓而过……天美地美,岁月静好。

忽然有一天,一声霹雳,山崩地裂,烈焰腾空,附近沉寂了许久的火山喷发了。暗红的岩浆裹挟着滚滚黑烟喷涌而出,轰隆隆的声响向四周层层压去,被烧得通红的岩石腾空而起又疾驰落下,在烟幕的空中留下千万条火红的划痕,郁郁葱葱的森林霎那间变成一片火海,所有的生灵瞬间被火山熔岩覆盖,来不及挣扎,来不及呼叫,甚至千百万年后,还保持着生前最后的姿态。

亿年的重组,万年的演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漫长的光阴里,一部分动物被大自然淘汰;一部分动物的尸体被沉积的泥沙覆盖之后,瞬间与空气隔绝,逃脱了腐烂的命运。千万年的时光中,在高温、高压的不断作用下,动物的身体和泥沙合而为一,越来越坚硬,越来越牢固,最终肌化为石,以一种永恒的形态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化石。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幸运。成为化石是远古生命的一种奇迹:死时恰好在低洼或河湖地带,恰好迅速被泥沙掩埋,恰好地面既不干燥也不潮湿......这种几率,和中五百万彩票的几率差不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古动物化石都可以称为龙骨。中药里的龙骨,泛指新生代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年代不是很久远,准确地说是“亚化石”,微观下呈蜂窝状,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创可贴。而西河桥古动物化石遗址出土的化石,多为“亚化石”,就是中药铺里的那一味龙骨。

[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