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志平,男,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工程博士毕业,1998-1999年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协会"(IREX)、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德国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1978年起,20余年时间从事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领导工作。2000年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理论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志平
出生 1958年1月
上海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管理学博士,教授
知名于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知名作品 《知识经济与经理人再造》


已主持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重点课题(2010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9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8年)、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2005年),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上海市委党校聚焦课题(2003年、2005年、2009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1999年)等重要课题9项。目前正承担上海市委党校战略聚焦课题(2011年)。1983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编、译著、合著8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社会科学》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先后有1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人物经历

1998-1999年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协会"(IREX)、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9年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德国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2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

2000年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理论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讲课程

上海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领导者的角色认知和工作艺术、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领导者学习能力的构成和提升、领导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如何提升执行力、管理沟通的奥秘与技巧。

当代中国国情与发展战略、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形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实践、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

主要贡献

已主持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重点课题(2010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9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8年)、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2005年),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上海市委党校聚焦课题(2003年、2005年、2009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1999年)等重要课题9项。目前正承担上海市委党校战略聚焦课题(2011年)。1983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编、译著、合著8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社会科学》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先后有1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长期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经验,为其学术研究铺垫了独特的实践基础;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双重专业训练,又使其以往的实践经验得到升华。人称"经理面前的学者,学者面前的经理"[1]

科研情况

(1)服务业的中外比较与启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重点研究课题,2010年);

(2)财产性收入的国际比较(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

(3)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变化及其启示(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2008年);

(4)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与方式(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2005年);

(5)纽约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

(6)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1999年);

出版著作

(1)《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与策略》,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2)《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与途径》,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3)《上海--迈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4)《管理学概论(修订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5)《当代上海经济发展概论》,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管理经济学》,主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7)《管理学概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8)《知识经济与经理人再造》,独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9)《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副主编,文汇出版社,2002年8月;

发表论文

(1)CPI统计需要改进(中国经济观察2011.3);

(2)重视低收入居民价格指数及其政策含义(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11.6);

(3)使用民生指标应明确统计概念和口径(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11.4);

(4)最低工资标准与"副作用测算"(文汇报2010.11.29);

(5)讨论劳动者报酬占比问题应注意科学定位(探索与争鸣2010.5);

(6)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究竟是多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6,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2011.4;

(7)对新一轮"调结构"要有新认识(文汇报2010.1.14);

(8)60年来上海发展战略的演进(文汇报2009.6.1);

(9)应当慎用"幸福指数"的概念(学习与探索2008.1);

(10)"人类发展指数"(HDI):含义、方法及改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1)索尼公司的公司治理变革与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12)"纽约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3)"纽约市的GDP到底是多少--兼论上海市与纽约市的经济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5.2);

(14)"杜邦公司的安全信念及其实践"(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人大复印《管理科学》2004.4);

(15)"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领导能力建设"(青海社会科学2004.4);

(16)"我国中央公布GDP与地方统计之和差异的实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7)"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障碍与突破"(学习与探索2004.3);

(18)"美国GE公司董事会的运作理念与模式"(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5;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转载2003.7);

(19)"对微软公司与福特公司的比较与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6;复印《W-F8国际经济文摘卡》2003.3);

(20)"领导者的思维弹性"(领导科学2002.8);

(21)"知识经济呼唤新会计体系"(上海会计2002.10);

(22)"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光明日报2001.8.30;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转载2001.9);

(23)"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劳动力资源的适应"(经济研究参考2000.4);

(24)"构筑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梯队"(南开管理评论2000.1);

(25)"美国经济调整中的劳动力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00.1);

(26)"人力资源开发谬误举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1);

(27)"跨世纪领导干部的思维和视野及其特征"(社会科学1997.4);

(28)"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原因和对"(中国经济问题1996.6);

获奖记录

曾独立获上海市第三、第四、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

第五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内部讨论奖(主要参与者)和中央党校党建调研优秀成果特等奖(主要参与者)。

荣获2003年、2004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上海市委党校优秀教学奖。

"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获上海市(1996-1997)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人力资源开发者的思维与行为误区",获上海市(1998-1999)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获上海市(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内部讨论奖。

"劳动价值论和上海经济发展"(主要参与者),获上海市(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内部讨论奖。

劳动价值论和上海经济发展(主要参与者),获中央党校2001年调研特等奖。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