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志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志平
出生 1958年1月
上海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管理學博士,教授
知名於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知名作品 《知識經濟與經理人再造》


王志平,男,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管理學博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工程博士畢業,1998-1999年美國"國際研究與交流協會"(IREX)、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訪問學者,2009年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德國經濟研究所訪問學者,2012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1978年起,20餘年時間從事政府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和領導工作。2000年調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任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理論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已主持完成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重點課題(2010年)、全國統計科學研究課題(2009年)、全國統計科學研究課題(2008年)、上海市決策諮詢項目(2005年),上海市軟科學基金項目(2004年),上海市委黨校聚焦課題(2003年、2005年、2009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課題(1999年)等重要課題9項。目前正承擔上海市委黨校戰略聚焦課題(2011年)。1983年起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近年來出版專著1部,主編、譯著、合著8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問題》、《經濟學動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外國經濟與管理》、《社會科學》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80多篇,先後有17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人物經歷

1998-1999年美國"國際研究與交流協會"(IREX)、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2009年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德國經濟研究所訪問學者。

2012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2000年調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任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理論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主講課程

上海發展戰略的回顧與思考、領導者的角色認知和工作藝術、領導者的創新思維與實踐。

領導者學習能力的構成和提升、領導能力的獲得和發展、如何提升執行力、管理溝通的奧秘與技巧。

當代中國國情與發展戰略、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學習型組織的理念與實踐、公司發展戰略的設計與實施。

主要貢獻

已主持完成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重點課題(2010年)、全國統計科學研究課題(2009年)、全國統計科學研究課題(2008年)、上海市決策諮詢項目(2005年),上海市軟科學基金項目(2004年),上海市委黨校聚焦課題(2003年、2005年、2009年),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課題(1999年)等重要課題9項。目前正承擔上海市委黨校戰略聚焦課題(2011年)。1983年起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近年來出版專著1部,主編、譯著、合著8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問題》、《經濟學動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外國經濟與管理》、《社會科學》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80多篇,先後有17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長期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管理經驗,為其學術研究鋪墊了獨特的實踐基礎;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雙重專業訓練,又使其以往的實踐經驗得到升華。人稱"經理面前的學者,學者面前的經理"[1]

科研情況

(1)服務業的中外比較與啟示(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重點研究課題,2010年);

(2)財產性收入的國際比較(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2009年);

(3)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變化及其啟示(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2008年);

(4)地方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與方式(上海市決策諮詢項目,2005年);

(5)紐約州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及其對上海的啟示(上海市軟科學基金項目,2004年);

(6)知識經濟的興起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點課題1999年);

出版著作

(1)《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途徑與策略》,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2)《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戰略與途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3)《上海--邁向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4)《管理學概論(修訂版)》,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5)《當代上海經濟發展概論》,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管理經濟學》,主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7)《管理學概論》,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8)《知識經濟與經理人再造》,獨著,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9)《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副主編,文匯出版社,2002年8月;

發表論文

(1)CPI統計需要改進(中國經濟觀察2011.3);

(2)重視低收入居民價格指數及其政策含義(人民日報《內部參閱》2011.6);

(3)使用民生指標應明確統計概念和口徑(人民日報《內部參閱》2011.4);

(4)最低工資標準與"副作用測算"(文匯報2010.11.29);

(5)討論勞動者報酬占比問題應注意科學定位(探索與爭鳴2010.5);

(6)我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究竟是多少(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6,人大複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2011.4;

(7)對新一輪"調結構"要有新認識(文匯報2010.1.14);

(8)60年來上海發展戰略的演進(文匯報2009.6.1);

(9)應當慎用"幸福指數"的概念(學習與探索2008.1);

(10)"人類發展指數"(HDI):含義、方法及改進(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3);

(11)索尼公司的公司治理變革與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5);

(12)"紐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研究及對上海的啟示"(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4);

(13)"紐約市的GDP到底是多少--兼論上海市與紐約市的經濟比較"(上海經濟研究2005.2);

(14)"杜邦公司的安全信念及其實踐"(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4。人大複印《管理科學》2004.4);

(15)"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領導能力建設"(青海社會科學2004.4);

(16)"我國中央公布GDP與地方統計之和差異的實證分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5);

(17)"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人力資源障礙與突破"(學習與探索2004.3);

(18)"美國GE公司董事會的運作理念與模式"(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5;人大複印資料《工業企業管理》轉載2003.7);

(19)"對微軟公司與福特公司的比較與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6;複印《W-F8國際經濟文摘卡》2003.3);

(20)"領導者的思維彈性"(領導科學2002.8);

(21)"知識經濟呼喚新會計體系"(上海會計2002.10);

(22)"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性"(光明日報2001.8.30;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轉載2001.9);

(23)"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勞動力資源的適應"(經濟研究參考2000.4);

(24)"構築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梯隊"(南開管理評論2000.1);

(25)"美國經濟調整中的勞動力問題研究"(經濟學動態2000.1);

(26)"人力資源開發謬誤舉要"(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9.1);

(27)"跨世紀領導幹部的思維和視野及其特徵"(社會科學1997.4);

(28)"國有無形資產流失的表現、原因和對"(中國經濟問題1996.6);

獲獎記錄

曾獨立獲上海市第三、第四、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獎。

第五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內部討論獎(主要參與者)和中央黨校黨建調研優秀成果特等獎(主要參與者)。

榮獲2003年、2004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上海市委黨校優秀教學獎。

"國有無形資產流失的表現、原因和對策",獲上海市(1996-1997)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人力資源開發者的思維與行為誤區",獲上海市(1998-1999)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知識經濟的興起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獲上海市(2000-2001)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內部討論獎。

"勞動價值論和上海經濟發展"(主要參與者),獲上海市(2000-2001)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內部討論獎。

勞動價值論和上海經濟發展(主要參與者),獲中央黨校2001年調研特等獎。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