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冰( 710年~805年)唐朝名医。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年~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历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另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素问》记载了黄帝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灵枢》又称为《针经》、《九针》,在王冰之前又被称作《九灵》,到王冰时候改称作《灵枢》。王冰将《素问》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并以其师的“张公秘本”为蓝本,并参校其他流传版本的《素问》加以整理、注释、编排次序。王冰将原内容用黑笔写,注释则用红笔写,以区别原文与注释,并补入第七卷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主要在探讨五运六气学说。在王冰补入之前,《素问》第七卷已亡失散佚,王冰的传出让七篇大论重见于世人 [1]

王冰不仅在整理古典医籍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辨证论治方面亦颇有发挥,在《次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理论,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阳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样的治疗法则,长期以来,指导著医家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他另著有《玄珠》一书,但在宋代已失传,目前世传还有《玄珠密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及《元和纪用经》一卷等,根据考证,并非他本人的著作,而是后人以王冰之名所著[2]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原图连结

作者:唐·王冰 编注 宋·林亿、高保衡、孙奇

本书系王冰重新整理编次并注释之《黄帝内经·素问》[3]。《素问》原书九卷,八十一篇。自汉至唐,屡经增改、传抄,至唐代已“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易难”。(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王氏遂以南朝全元起《内经训解》为依据,对《素问》进行了编次注释,故曰次注,并将其师旧藏之卷的七篇大论补入。对原书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搜求经论,迁移补之;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旨趣,加以阐明。历时十二年,于唐宝应元年(西元762)完成此一巨著。王氏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亲揉”(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在注释方面,广泛引证多种古籍,对原文详细注释。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于嘉祐二年(西元1057)对该书进行校勘。此后各种刊本虽经或分或合的演变,然均以此本为依据[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