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玉珍妈妈(马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玉珍妈妈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玉珍妈妈》中国当代作家马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玉珍妈妈

我曾经在江苏常州部队服役五年。常州这座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开始居住的历史古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遗迹,推动她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在我记忆深处,不仅仅是常州迷人的历史文化韵味,还有我那一直记挂的玉珍妈妈。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玉珍妈妈,是我在常州武警某部服役的第一年。

临近八一建军前的一个傍晚,部队的陈政委带着我采摘一些新鲜的黄瓜、茄子、辣椒、丝瓜等一些新鲜蔬菜,驾车到了武进区湖塘镇的一栋楼房前。

这是一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墙面上已经刻出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我刚想问这是什么地方,陈政委让我敲门。于是从二楼一间简洁的住房里,走出了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她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脸上始终充满着微笑。

“玉珍妈妈,明天就是八一建军节,我们代表我们部队的领导和战士来看望您了……”

陈政委喊的玉珍妈妈,便是我们部队一直互动的一位音乐老师刘玉珍。她已经和我们的战友在一起十几年来,每次节庆时,我们都会派人去看看这位和我们部队颇有缘分的老师。

后来我才知道,玉珍妈妈是湖南人,在武进区实验小学任教。她与我们部队结缘,源于一次歌咏比赛。那是在200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为参加江苏省军区举办的的一场歌咏比赛,部队急需一位音乐老师辅导。玉珍妈妈听说后,每个周末风雨无阻来到我们部队驻地,义务为官兵们授课,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很快,大家学会了《歌唱祖国》《东方红,太阳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小白杨》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每个周末,嘹亮的歌声便从武警部队的营房飘窗而出,在常州大运河的河畔久久回响。

当年八一建军节,我们部队的战友们参加江苏军区的歌咏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回到驻地后,他们立即跑到玉珍妈妈家里报喜。玉珍妈妈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当晚她亲自下厨做菜,为战友们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

我与玉珍妈妈结识后,也学会了不少歌曲,参加了好几次文艺演出。只是我入伍第二年,玉珍妈妈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她下班的途中,被一辆自行车从后面撞倒,头部受伤,左手、左腿受伤,腰椎骨骨折。我们得知消息后,多次到医院、家里看望她。

一天晚上,出院后的玉珍妈妈病情加重,我和几名战友冒雨火速赶到她家中,看到躺在床上的玉珍妈妈面白如纸,已处昏迷状态。我们多次叫喊,她一直没有动静,我们发现情况不太对劲。

“快,送医院……”由于交通不便,我随即与战友们用周边找来的竹子制作了一副担架,将玉珍妈妈抬到担架上,又把自己的雨衣盖在她身上。我打着手电筒在前面开路,两名战士抬着担架,另外两名战士在两旁扶着,小心翼翼往医院赶去。

在医生全力抢救下,第二日上午玉珍妈妈终于苏醒过来。看到守护在身边们的战士,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用虚弱的声音说:“谢谢,谢谢你们!”

伤残鉴定结果出来后,医生当时断言,玉珍妈妈重新站起来的几率很小。听到这个噩耗后,玉珍妈妈彻底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有一次趁医护人员不在,她爬到窗户边,准备跳窗自杀,正好被我碰上。

“'玉珍妈妈’,你要想开一点啊,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

把她从窗户边扶下来,我噙着泪水一边开导她,一边一勺一勺地给她喂粥吃。

“玉珍妈妈”感动了,含着泪默默地点着头。从此,战士们都称刘玉珍为“玉珍妈妈”。

因住院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在我们部队陈政委的号召下,部队的20多名官兵自愿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捐款,共筹集12550元送到了医院。 面对这雪中送炭的情谊,“玉珍妈妈”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

玉珍妈妈继续卧床休息,我们成立了护理小组,为她递药、倒水、喂饭……冬天,我们怕她冷,为她买来了油汀取暖;夏天,她身上长痱子,战士们就买来痱子粉;家里没电扇,为她买来电风扇。当得知针灸、按摩对瘫痪在床的人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时,我们部队专门派出卫生员跟一位老中医学习针灸、按摩技术,坚持为她针灸和按摩,多年没有间断过。通过持续针灸和按摩,玉珍妈妈的左腿开始慢慢消肿,后来渐渐有了知觉。

玉珍妈妈身体有了好转,我们武警部队又挑选了几名战士组成了一个“学步小组”,轮流到玉珍妈妈家里陪她做康复训练。我发现她的拐杖把右腋下磨得通红,于是就用旧衣物和纱布把拐把裹得厚厚的,并缝制了一个耐磨皮套。这把凝聚着官兵们爱心的拐杖,一直伴随着玉珍妈妈使用到现在,她笑称这是她的另外一只“脚”。

一年之后,玉珍妈妈终于拄着拐杖能慢慢行走了,那天,我们全队官兵像过节一样,簇拥着把“玉珍妈妈”接到部队的餐厅会餐庆祝,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而她的主治医生闻知这个消息后情不自禁地说,这简直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拉着拐杖重新站立起来的玉珍妈妈也没有忘记部队,官兵们思想上有了疙瘩,家庭遇到了困难,她都主动关心、开导和鼓励,官兵们亲切的称她为 “编外指导员”。

玉珍妈妈省吃俭用,将节约出来的钱相继购买电子钢琴、二胡、吉他、口琴、笛子、葫芦丝等乐器赠送给武警部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为我们部队培养了近百名文艺骨干。她经常积极主动参加我们的活动,有时候即兴演奏乐器,或者演唱一首歌,大家都十分欢迎。而当主持人介绍玉珍妈妈勇敢面对挫折困苦,从瘫痪中站起来的感人事迹时,观众再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在玉珍妈妈的教学下,也学会了吹笛子,每次我们部队有什么活动,我也积极参与,为大家即兴演奏一曲。每年建军节,我们十分期待玉珍妈妈带着学生到武警部队开展慰问活动,她与官兵一起弹奏乐器,歌唱军旅歌曲。她说:“你们称我为'玉珍妈妈’时,我的生命就不是我一个人的。我要好好活下去,以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这个社会。”

退役那年,我即将离开常州,返回家乡开始新的人生。在一曲深情的《驼铃》歌声中,我们部队领导为我们卸下肩章、领花、帽徽,戴上鲜艳的大红花。老兵们难舍军旅情,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云珍妈妈来到现场,紧握着战友们的手,声情并茂地说:“在我生命垂危时,是武警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我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是武警官兵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当我遭遇生活困难时,又是武警官兵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是你们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接力帮助,让我战胜了困难、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你们是人民群众的好子弟兵。我很舍不得大家啊……”

玉珍妈妈对我特别有感情,她还专门走到我身前,说:“虽然脱下军装,但褪不去你这军人本色。回到家乡后,希望你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为建设祖国奉献青春!”

我紧握住玉珍妈妈的手,许久才停下。我后退几步立正,朝着玉珍妈妈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1]

作者简介

马良,爱好文学创作,自己创业发展,作品发表于《扬子晚报》《镇江日报》《扬中日报》等报刊,获各类征文奖项10多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