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觉禅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玄觉禅师
|
|
|
玄觉禅师(665~713),唐代僧。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俗姓戴。字明道。 号永嘉玄觉。
永嘉玄觉禅师
当时世人又称其为真觉大师,师法号又有作“元觉”,实师号为玄觉,之所以后世有称其为元觉乃因避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名讳(帝名玄烨)故称师为元觉.以避开皇帝的名讳。 师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观。 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学,常修禅观。 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励,遂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寻道。 至韵阳时,谒曹溪惠能,与惠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 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玄朗赠书招之山栖,师覆书辞退。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说开元二年,或先天元年)趺坐入寂,世寿四十九。 敕谥‘无相’。 著有证道歌一首、禅宗悟修圆旨一卷、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为世所推重
如何去见的六祖
以下内容采用慧律法师于2004年讲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讲座 坛经原文
玄觉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则与偕行。] [永嘉玄觉],这是浙江,永嘉是永嘉县,浙江的永嘉县,就是温州。 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 他对这个天台宗很早就研究了。 就是很小他出家就用功了。 [因看《维摩经》],怎么样? [发明心地]。《维摩经》讲什么?不二法门。 能所不二、善恶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统统不二。 [偶]就是突然间、偶然间,[师]就是六祖。 六祖的[弟子玄策相访]玄觉禅师。 [与其剧谈],[剧谈]就是畅谈的意思,彻夜不休息叫作畅谈。 [出言暗合诸祖]。他所讲出来的话已经符合禅宗的心性,只是没有任何人印证。[策云]:玄策就说了,[仁者得法师谁]?仁者就是你玄觉,是从哪个得法,就是得到哪一个法?师谁就是你奉持是谁为师父啊!你得法,从哪得法,你是奉侍哪个师父?依止哪一位禅师的啊? 玄觉 [曰:我听方等经论],什么叫方等?[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 大乘法门讲的就是,遍十方一切平等,所以方等经叫做大乘经。我听了大乘经典,大乘经典譬如说:《华严经》啦、《法华经》啦、《大般若涅盘经》啦,或者是《维摩经》、《胜鬟经》,这个都是大乘经典。 我听了方等经,看了这个大乘经论,[经论各有师承],各有各的师承。 意思是各有一派的说法。 但是,[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因为你要进入禅宗,你一定要不二法门,见一切相就离一切相,就进入佛的境界了,起心动念,就会变作凡夫生灭了,是不是?如果当下放下,佛性就现前了,悟佛的心宗,可是就是没有人给我证明,[未有证明者]。 [策云]:玄策就说了,[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这一句没有开悟,写出来也不对,还很难看到它真正的了解禅师这一句话的用意在讲什么?但是如果你悟道,你自然就知道他回答是什么用意。 从文字上看也很容易看,但是从文字上看,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回答什么。 从文字上看是怎么看呢?玄策说: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前,自证佛法就可以,威音王就是如来;若是在威音王如来出世以后,如果没有明师指授,而自证者,统统是一般的外道。 从字面上是这样解释。其实不然。 玄觉 你要看《六祖坛经》写的那个注解,统统每一本都是这样写。诸位!悟道的人,他有弦外之音,这一句绝对不是这样的意思,我翻那个注解,这样看看看、参考,不对!绝对是错误的。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告诉你:玄策云:威音王如来已前即得,这个威音王意思是无量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威音王如来。意思是说:早在无量劫以来,早已经存在佛性,那一颗本来的清净自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威音王其实是表示无量劫的意思。那么注解就把它解释说这样子:你悟道的这个清净自性早在无量亿劫以前早就存在了,那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解释才对。 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什么叫威音王以后?听到这个音声,无师自通,认为自己很行。 无师自悟就是后天再加上自己的知见,自己认为悟出什么东西出来,这一句话其实就是知见不能立知,无量劫来早已存在的这个清净自性,才是真正我们自己的东西。 而你不能在后天加上任何的知见。 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加上[自],其实就是加上一层知见,心外求法嘛。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你帮我证明一下,我有没有开悟。 [策云]:玄策禅师就说了。[我言轻],我讲话没什么份量。[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接受六祖大法的人,[若去,则与偕行。]如果你要去,我与你同行,顶礼六祖。
六祖印证成一宿觉
坛经经文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
[觉遂同策来参],这玄觉跟玄策来参六祖。 [绕师三匝],绕六祖三匝,就象对佛一样恭敬,但是有点习气。 [振锡而立]。就是不顶礼,反正,佛门什么怪事都会发生。 绕了三匝以后,把那个锡杖一振,就杵在那个地方。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一个大沙门,三千的威仪,八万的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连这个基本上的礼貌、威仪、礼足、顶礼,这个八万细行都不懂,还生大我慢。 你来自何方?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何不体取当体即空无生的道理呢? 何不体取万法无自性、当体就是空,就是无生的道理吗? [了无速乎]? 这样不是比较快吗?你悟到当体即空,当下就是无生,生死不就解决了吗? 你起心动念就有生死啊!放下对相的执着,生死就了了,这样不是更快吗? 何不体取无生,当体即空,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比较快吗? [曰:体即无生],你那个体悟,当体即空,悟了当下还是无生。 体当下,你能体悟的那颗心,当下就是无生。 [了本无速]。彻悟的人根本没有快慢,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没有快跟慢的。 [师曰:如是,如是。]就印证了,虽然有一点我慢,可却是也是开悟的人,有点习气就是了。
经文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这个时候就顶礼了。 [须臾]刹那之间很快,两句话就开悟了,印证一下OK了,回去了,[告辞。师曰]:六祖就说了,[返太速乎]?你这一刹那就回去,不会太快吗?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我们的清静自性动到个念头都没有,哪有什么快跟慢呢?[师曰]:六祖就故意问了,其实这一句就是考试,看看他是不是大彻大悟。跟他考试一下,底下就是六祖明知故问。 [谁知非动]?谁能知道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性呢? [曰:仁者自生分别]。我如如不动是我自己体悟的,你说动与不动是你自己分别的,我这里没有动跟不动的问题。我如如不动啊,你问我:谁知道那一颗不动的心?是你自己分别才有所谓非动的这个念头,你是用意念暂时方便问我。 意思就是说:你六祖问我,是你的问题而我本身就是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谁知非动?谁能知道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啊?我本来就知道,何须要你问?你问就是你自己产生分别才问啊。仁者自生分别,六祖啊,你自己产生分别有非动之心,如如不动的心是你自己产生,才来问我的。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你很了解这个当体即空的无生无死的真实义理,不起心、不动念,生死就停,问题是我们的惯性、习性很难断。 你非常了解无生的真意,就是你了解这一颗无生的心。 [曰:无生岂有意耶]?体悟到无生的人哪有什么念头?有什么这个意识型态的念头呢? [师曰]:六祖再一次的考试他,再问。[无意,谁当分别]?你没有这颗心跟没有这个意,谁来分别这一颗无心呢?无生呢? [曰:分别亦非意]。我清净心自己分别,有这个分别的能力啊!我也没有着一个世间的分别心。我这颗清净心的分别,绝对是分别不作分别想的这个心。我这颗清净的分别,也不着一个世间人的意念,不着一个生灭法的意念啊。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一个晚上,[时谓一宿觉]。就住一个晚上,你为什么不住一个晚上呢?时谓一宿觉,那就是六祖告诉他,你睡一个晚上再走吧,干嘛急着走呢?[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