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聯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獨聯學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歷史的學校,前身是獨聯小學和獨聯初中兩所學校,於2005年1月合併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區包括獨聯、那伏、大環、梅北(大灣村)四個村委會,常住人口共 7669人。2003年1月兩部同時被評為新會區一級學校,2005年6月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2006年1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學校歷史
十九世紀末期,「國文學校」、「融融小學」和「原鼎小學」已分屬今獨聯村之幾個自然村。
20世紀20年代,由僑胞、鄉賢俊彥林逸川(當時國大代表)、林英曹、林英浣等牽頭,合併前述學校成立「私立獨洲小學」,俗稱「孔安堂學校」;校訓是:堅毅誠樸。學校名聞方圓鄉間;學子以此為榮。初時,校長林乾一,後由林鈞庭當校長(東和里人。天津南開大學畢業)。
至1928年,「私立獨洲小學」改名為「獨洲小學校」;由當時廣州鄧堅部隊參謀長(師參謀)林捷三(東和里人。廣州陸軍學校畢業後留學德國軍校)掛名任校長,同時聘請陳耀金為教務主任,督導教務,並借獨洲小學校改名之際,請得當時任廣州軍政府總參議、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曾任國民黨主席)胡漢民題書校名,「獨洲小學校」五個大字,用花崗岩石板鑿刻,立於校門口。
由於學校業績斐然,名聲在外,入學就讀學生不斷增加,原有孔安堂課室已不夠用,於是籌款在鎮天廟兩側建起兩排新課室,周圍建校園圍牆[1],門口有鐵門,使學校初具規模。
而後,獨洲小學校更名為「獨洲中心國民學校」,由林松波任校長(山頂里人。上海大學英語碩士畢業,曾在培正學校當教師[2]、在德國洋行當翻譯)。繼續聘請陳耀金當教務主任。
爾後,獨洲和那伏合併為第八區。那伏小學稱第一中心國民學校,獨洲中心國民學校改稱「第二中心國民學校」。林松波仍任校長,陳耀金仍任教務主任,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林壽南任校長至新中國成立
吾村學校歷來辦學質量一流。這一時期,在獨洲學塾、學校受禮啟蒙的歷屆學生中,不乏優秀人才,如清華畢業的林鳳臨;杭大畢業後留日的林柏滔(林達川);廣東陸軍學校業後留學德國軍校的林捷三;上海大學英語碩士畢業的林松波;復旦大學畢業的林光柱;天津南開大學畢業的林釣庭;杭醫大畢業的林朝中和林亞合;廣州大學畢業的林遂儒、林國禎、林關濃和鍾永安等。
新中國成立後,獨洲第二中心國民學校改稱「獨聯小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獨聯小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盎然的春天。此時,無數窮家孩子、「大齡孩子」紛紛得以入學讀書。
至1958年,全校已有15個班,學生695人,教職員22人,校舍緊缺。當時有林英輝、鄭耀祖、黃美嬋、林培欽、林國禎、林志光、林南來、林昭森、林昭亨等華僑、僑屬、鄉賢俊彥慷慨捐資支持辦學,鄉民合力,在孔安堂門前下級興建兩座磚瓦結構平房,組成了8個新課室。
到1960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因校舍不足,一部分二年級學生要到秋泉祖祠及大豐村和遠嶺村設分點上課。
到1968年後,小學附設初中班,另沙堆中學又在獨聯小學校辦一個高中班,學生人數激增至800多人,教職員工達40人。此時鎮天廟己拆,建成一座四間平房課室,新建一座二層的教導處,又建一座教師宿舍和廚房,整個山頂里的曬穀場以及廣場都劃入學校範圍。
1990年,中小學分家,舊校舍不能再用。正是時,僑胞、鄉賢俊彥林耀昂、林有基、林國富、林國樓、鍾堅、林健武、林間望、林苗龍、林澤庭等大力支持,分別興建南北兩座教學大樓,其中南樓以林耀昂母命名為「吳有歡樓」,並建立學校圍牆和校門牌坊以及混凝土校道等設置。同時,林朝湊伉儷、林發枝、鍾家聲、林湛賢、鄭耀祖、林志光、林月圓、林華袞和陳文學等君串連鄉親並熱心贊助,並且,獨聯鄉每一鄉民捐款10元,將原教導處改建為「愛鄉樓」,餘額之款,撥充獎學基金。旅美林國富、林國樓昆仲,另又捐資設「恩豐獎學基金會」。
2004年9月,獨聯小學與仕靈中學合併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改稱「獨聯學校」。
2005年6月,獨聯學校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
2006年1月25日,廣東省教育廳粵教督(2006)6號文通知,正式批准獨聯學校(九年一貫制)為省一級學校。
獨聯學校片區大地富饒,鍾靈毓秀,鸞翔鳳集;人文底蘊,代代相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導乃元良之教」。現在,母校小學部12個班,522人;專任教師30人。初中部6個班,244人;專任教師22人。領導班子中,校長1人,副校長1人;教導主任和教導副主任各1人;政教主任和政教副主任各1人。教師學歷本科畢業48人,大專畢業4人。中(小)學高級職稱有8人,中級職稱39人。
參考文獻
- ↑ 創建文明校園「六個好」標準,搜狐,2017-09-19
- ↑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重要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搜狐,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