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特异性免疫血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特异性免疫血浆,简称特免血浆,主要指来自于康复期患者提供的血液,利用它治疗传染性疾病。

发展历史

19世纪90年代,白喉病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感染者的死亡率接近50%。在那个青霉素还没发明的年代,白喉根本没有特效药可治。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医学家埃米尔·冯·贝林提取康复期患者的血液,注射到白喉患者的体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贝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01年的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特异性免疫和血浆的关系

人体血液并不是纯粹的液体,其中包含很多固体成分,它们统称为血细胞。血浆则是将血液中的血细胞过滤掉之后剩下的液体成分。顺便说一下,血浆并不是红色的,让血液呈现红色的是血细胞中的红细胞,过滤掉红细胞之后,血浆就会呈现出淡黄透明的颜色。[1]

人体在接触病毒之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主要表现在血浆中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分子身上。这类蛋白质分子叫做“抗体”,又叫免疫球蛋白。相应地,引发抗体反应的原因,也就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所携带的物质,则被称为“抗原”。我们可以把抗体想象成钥匙,把抗原想象成锁,每种抗体都会和特定的抗原发生反应,就像特定的钥匙打开特定的锁一样。一旦锁被打开,病毒也就相当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人体内的防御战士(各种白细胞)便会更为精准地向病毒发起攻击,消灭这些入侵者。

“特免血浆”能够治疗新冠肺炎,正是因为康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含有大量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将它输入到患有新冠肺炎的患者体内,大量抗体就会与新冠病毒结合,引导患者体内的白细胞发动攻击,消灭病毒,改善病情。[2]

不过,之所以强调“特免血浆”,而不是“特免血液”,还有一层考虑。我们都知道血液不能随便输,比如不同血型的人相互输血就可能引起严重的问题,所以现代医学通常不再给患者输全血(具有全部成分的血液),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输入不同的血液成分。治疗新冠肺炎不用“特免血液”,而是用“特免血浆”,也是基于同样的安全性考虑。

“特免血浆”的安全性

输血浆的风险比输全血小,但输血浆依然存在风险。血液的成分非常复杂,血浆中究竟含有哪些物质,目前还没办法完全分析出来。举个极端的例子,艾滋病感染者通常会有“窗口期”,也就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但由于数量很少,无法在血液中检测出来。如果提供血浆的人刚好处在艾滋病的窗口期,那么接受输血的人就会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采集的血浆中,除了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之外,也可能含有细胞因子等激发免疫功能的物质。过量的细胞因子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不仅攻击病毒,还会杀死正常细胞,导致人体器官无法维持正常的功能,这叫做“细胞因子风暴”。实际上,新冠病毒本身就能够引起这种现象。有些患者的死亡,正是因为免疫系统杀死了大量肺的正常细胞,引发肺功能衰竭死亡。[3]

应对新冠

“特免血浆”对部分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有治疗效果,并不代表它能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这是因为“特免血浆”的治疗效果在于血浆中含有的新冠病毒抗体,然而抗体通常并不能在血液中长时间存在。比如普通感冒病毒的抗体只能在体内存留一个月左右。虽然还不清楚新冠病毒抗体能在体内存留多久,但指望依靠抗体来长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还是不太现实的。 除了抗体的原因之外,不能依靠“特免血浆”做预防,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特免血浆”十分有限,它必须由康复期的患者提供,这一条就极大限制了“特免血浆”的来源。而且,为了尽可能保证安全性,采集的“特免血浆”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处理,成本很高,这也决定了它难以普及。所以“特免血浆”主要还是用于抢救危重症患者,轻症患者采用其他更稳妥的方式治疗,而健康人主要还是依靠隔离传染源的方式进行防护。[4]

揭秘“康复者血浆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