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爹(王秀燕)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爹》中国当代作家王秀燕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爹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祖辈都是农民。可爹骨子里流淌着一种不安分的血液,他不像大部分农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于农村生活,他没有标准农民黝黑发亮的臂膀和沟壑纵横的脸,也没有农民的勤劳和本分。爹用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就是---长在农村里的城市人。

我小的时候,爹是村里的大队会计。他经常去乡里开会,有真正的开会也有借故懒得去生产队干活而编来糊弄我妈的谎言。妈只要一去大队书记那里核实,爹的谎言就被妈揭穿了。他回家来等待是妈的一顿数落与吵闹。一年下来爹的工分是村里最少的农民。我倒是乐意爹去开会,并不在意是真是假,爹每次从乡里回来,车前把的黑色皮包里,多少总有些好吃的东西藏在里面。车一停稳,我就急着去抢包,翻找着好吃的。爹开会用的黑色皮包,是儿时最欢喜的物件。

70年代,农村还是贫穷落后的,除去交给国家的公粮外,剩下的粮食自供是不充足的。在外工作的姑捎来微薄的工资,明确地告诫爹是用来购粮充饥的,爹全部拿去买了台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娱乐的年代,我家的收音机绝对在村里是独一无二的奢侈品。

农村刚通电那会,电压总是不稳定,正吃着饭,停电了,做着作业,电停了。停电不论时间不论场合毫无防范的随时停。停电的日子里,是全村最喧哗烦躁的时刻。爹是农村第一批电工,加上他是村的大队会计,作为他的子女,有个在村里能身兼两职当官的爹,在儿时玩伴面前我是很展样和骄傲的。每每一停电,爹二话不说,拿个手电筒就去村北变压器的房子送电。我有时跟爹去,远远的就能听到机房处呜呜的山响,我不敢靠近,只偷偷地躲在门口看爹一个个的把全村4条线路的开关向上一推,于是家家户户的窗户里就透出了亮光。当一听到嘣得巨响时,我是又害怕又担心爹。这是这条线路有故障无法通电的警示,爹就要用手电筒沿着房后挨户的检查电线,查到原因还要检修好后,这条线路的家里才有亮光。当全村处在一片平静的光明之中时,那时的爹在我心里是很能耐也很神奇的。

隔三差五的停电,让爹的脑细泡也活跃起来。一天放晚学,爹蹲在地上摆弄着什么,妈在紧锣密鼓地骂着爹。爹这样地折腾,一次次挑战妈的底线和忍耐,已经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好奇地凑过去,问爹又在捯饬什么,爹满脸的笑意,“这是蓄电池,以后停电咱家照样有电。”爹这头是一脸的得意,热火朝天地组装,妈那头是气急败坏的痛骂。他们这样只是吵吵而已,有惊无险的,我们姐俩都习以为常了。在以后停电的日子里,全村处于漆黑之中,唯有我家依旧是亮堂堂的。停电的日子,我家是最热闹的时候,邻居们纷纷来我家拉呱,看电视,爹就眉飞色舞的讲述着蓄电池的操作与好处,也开始他人生哲理性的高谈阔论,灯光下的爹有着教授的风度。在爹的带动下,我村几户上好的人家,也陆续的买了蓄电池。只是他们不会操作,爹忙碌地奔走于他们之间......

爹不喜欢种地,农民不爱土地,在农村就意味着不务正业,用妈的话讲就是“白晒子”。秋收忙种都是妈提醒安排农事,那块地种什么庄稼是妈说了算。爹像个跟班听换的一样听从妈的指使。爹种的庄稼每年都不如临地的好,可论起我们家种庄稼的机器,一点也不比别人家的差。谁家买了新的种庄稼的机器,爹必去拜访研究,不几日我家也有了这样的机器了。

爹喜欢到处闲逛,评点起江山景区来有模有样,爹在农村是有些的不合群。爹与村人交谈,除了论庄稼外还有实时政治,政坛和历史上风云的人物。对于那些只管农事不问政治的老实本分的农民来讲,爹融入其中是另类的感觉。有一年爹去姐姐的学校住了几天,回来后就得瑟的向妈讲,“学校的老师都说我像个退休的。”妈心里是慌乱的,自此爹和妈常常成双成对的出现。

如今近70岁的爹,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和身躯,却改变不了爹骨子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爹的一生注定是在妈的爱恨与无奈之中不停地折腾的人。

[1]

作者简介

王秀燕,女。山东省文登人,威海市文登区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