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亲的秦腔人生(朱佩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父亲的秦腔人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父亲的秦腔人生》中国当代作家朱佩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父亲的秦腔人生

其实我的父亲只是万千父亲中一位很普通的退休老人,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年近八旬却至今不能知道自己准确的生月和生日,是五位妈妈共同用爱给了他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为秦腔艺术学习奋斗一生的机会。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陕西西安灞桥一个贫苦的家庭里,母亲生下他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父亲也常年有病,上有两个未成年的哥哥,无奈之下就将父亲送给了西安东关正街一户朱姓人家,朱家原籍在蓝田,家境殷实,养父有两个老婆,大老婆生了两个女儿,小老婆没有生育,父亲便过继到了她那里,因当时的父亲年龄太小无法养育,便托人在韩森寨附近找了一个乳母,父亲就是吃着奶母的爱长大的。听说过了没有多久他的亲生父亲也去世了,两个哥哥成了孤儿被送到了孤儿院,朱家养父母对父亲非常疼爱,奶妈更是关怀备至,以至于长到5、6岁时出门常常被喊作“财东家的小少爷”,父亲家附近是著名班社《正俗社》诞生的地方,后来杨尚文成立了《建国社》,团部就设在了父亲家里,父亲常常拿着演出的道具玩耍,几乎天天都要看戏,在学校六一节还演唱过《刘彦昌哭的两泪汪》,所以秦腔在父亲的童年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养父母对父亲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一旦犯错便会打板子罚跪,父亲直到现在也还是非常讲究家教礼数的人。转眼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养父母便送他到附近的学校学习,随着解放后国家公司合营等政策的变化,私人门店被供销社所替代,顿时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当时朱家养父受到了刺激脑子也不大好使了,养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放下富家奶奶的身段,为别人浆洗衣服,大冬天双手冻得通红通红,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意不再上学,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对养母说:“妈,我不上学了”,养母诧异地看着他说:“为啥呀?”父亲说:“你太苦了!”说完母子两个抱头痛哭,父亲说:“我要到三原找舅舅学戏挣钱去!”父亲便背起背包来到了三原。1958年年仅12岁的父亲就在三原剧团第一期演员培训班学习,毕业后就留在了三原剧团。在三原剧团,父亲邂逅了我美丽善良的妈妈,虽不能说是一见钟情,但在日常的工作和演出中埋下了深情的种子,有一天养母忽然打来了电话让父亲回去一趟,接到电话父亲就急忙回去了,见到养母急忙问道:“妈咋了?”养母微笑着说“狗,妈给你在临村说了一个媳妇,你明天就去见面。”父亲一听就急了,连说不要不要,养母说:“为啥嘛?你是不心里有人了?”父亲这才给养母说了实情,不久养母就来到了三原见到了我母亲,他们就这样结婚了。

父亲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虽然文化程度很低,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但是他爱看书,一本新华字典就是老师,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和县里的文化馆、图书馆。虽然他当时的经济不宽裕,但只要是看上的书,不管多贵,他都要买。还订购过很多杂志和书籍,有《延河》《电影文学》《人民文学》等。收集剧本是他最大的爱好,从剧本里学历史,典故,成语,使他收益匪浅。随着日积月累文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963年,父亲被调到长武剧团,团领导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当了团支部书记和导演。尤其在古典剧被禁演后,团里编排的革命现代戏所有主角都是父亲担任的,他相继扮演过的李玉和、郭建光、栓保等角色很受观众欢迎,一时风光无限,但也因此滋长了他的骄傲。年轻气盛的他变得有些目中无人,说话尖刻得罪了剧团许多同志,也因此种种导致他在后来文革时期受到冲击被列为黑五类戏霸,批判挨斗,隔离审查。那时候深受打击的父亲整日忧心忡忡,长夜难眠,不久就病倒了,常常咳血。经医院检查,诊断为侵润型肺结核。在西安太乙宫肺病医院切除了一叶肺两根肋骨,从此成了一个“残疾人”,病愈不久后就重新回到了三原剧团。父亲回到三原后因身体原因,被调到了三原南郊中学,做起了文艺班的班主任和文艺班学生队队长,给学生编排导演了《无头案》《除九经升官记》等许多剧目。后来学生队和剧团合并,他就继续任职剧团编导。那个时期先后自编了《苏护反商》,改编了《甲午海战》等剧目,90年代中期三原剧团的乐队,舞美,演员在当时同行业是相当出色的,先后获得了省市县许多大奖,期间父亲又改编导演了大型古装剧《梨花狱》《赵五娘吃糠》等剧目,演艺事业风生水起,而那时我的母亲也早已成为了剧团的台柱子,团里人调侃爸妈说:“朱文艺、王亚平,足迹踏遍陕甘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机,录音机普遍进入到了家家户户,秦腔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渠道了,剧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危机时父亲力挑重担担任了剧团团长,极力想挽回当时的局面。可秦腔大势已去,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久剧团就宣布解散,当时年轻的同志,有的干起了餐饮,有的蹬上了三轮车,有的摆起了小摊点。唯有一辈子只会演戏,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年龄渐大的父母一时就没有了生计。没有了收入,日子越来越窘迫,这时有好多人建议爸妈走穴为红白喜事唱戏,开始爸妈坚决不同意,丢不起那个人。妈妈亚平为了贴补家用常常到附近清河湾挖野菜,时间久了实在没法,爸爸说:“活着比脸要紧多了,只要能挣钱,唱就唱吧”。就这样爸妈跟着自乐班入乡转村为红白喜事演出了。妹妹在外地听说后,匆匆赶回了家里,对父亲说:“爸你咋能干这事嘛,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哩,你没钱我可以给你呀”。爸妈无奈地说道:“娃呀,爸妈不偷不抢怕啥啊,凭唱戏吃饭这是我们的特长,我和你妈唱戏固然是为了挣钱养家,但这也是我们的挚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有什么可丢人的”,妹妹霎时无语。

有一次在一户人家演出时,遇到了一位旧识的县委领导,寒暄中得知父母近况,深为震撼,想不到当年红遍三原的名演和团长竟然落到了这步田地,他当即说道:“你们的事我明天就给县委汇报,尽快解决,不能让为三原文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艺人寒心啊!”感谢领导的帮助,妈妈的退休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父亲60岁那年也办理了退休,家里的日子渐渐地好了起来。

本想着父母就这样安度晚年了,可厄运再一次降临到我家。弟弟无征兆忽然脑出血去世了,人们常说的人生三大痛,最悲凉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顿时家里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妈妈哭得肝肠寸断,我和妹妹也是痛断肝肠。其实当时因父亲身体不好我们最担心他,但父亲出乎意料的平静,没有哭泣,没有激动,反而安慰着亲朋好友不要过分伤痛。自小与弟弟感情深厚的我,看着这样的父亲当时心中很是不悦,埋怨父亲的寡情。丧事办完后,亲朋好友悉数离去,这时却不见父亲的踪影,我和妹妹就在附近开始寻找,当我来到小区后门的一片空地时,发现父亲坐在地上正在嚎啕大哭,我一时怔住了,我这时才明白,弟弟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外人眼里强装的多坚强,就在只有一个人时有多崩溃,望着老父亲我早已泪流满面。

2017年市上举办优秀秦腔节目调演,父亲听后顿时精神焕发,他要写剧本,要排戏,要参演,当时父亲已70多岁了,我和妹妹极力反对,剧团早已解散多年,演员在哪里?舞美,乐队咋弄?我们劝父亲要面对现实,父亲用恳求的口气说到:“娃呀!爸这一辈子都是在秦腔锣鼓板胡声音中走过来的,年龄大了就想在为秦腔做点事,发挥一点余热,我会注意身体,但你们一定要支持老爸,好吗?”七月的天气酷暑难耐,父亲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硬是用了仅仅一个月时间全部完成了他自编的现代眉户戏《樱桃红了》,剧本完成了,可演员在哪里?父亲开始给当年的师弟学生们打电话,希望能来参加演出,可他们各有各的难处,演出又没有收入!排练也没有场地!困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父亲并不气馁,开始找文化局商量,解决场地问题,场地解决了又开始求爷爷告奶奶地找来演员、找乐队……炎炎烈日父亲排完一场戏浑身上下就被汗水湿透了,一招一式他都要亲自示范,在场的演职人员无不为此动容,有耕耘就有收获,《樱桃红了》获得了市调演一等奖,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父亲终于如愿如偿地笑了。

樱桃是红了,可父亲病了,长时间的高压高强度的彩排和演出,七十岁的老人这次真的病倒了,脑梗,百分之九十大动脉堵塞,必须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家人们商量后决定做手术,我们找到了西安最好的脑科医院西,自那以后我们也就和医院开始频繁的打交道了。做完手术后父亲的状态一直不是很好,神志不清,满口呓语,还时常癫痫。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癔症状态,在医院住了快一个月,记得有一次在病房里他忽然坐了起来大声喊:“赶紧给我叫人,我要开会了”。那严肃的样子看起来像有大事要说,病房的人看哄劝不住也只能随即配合开起了“会”,隔壁病床的人纷纷都来帮忙,有的拿水杯给他当话筒,有的给他拍手捧场,场面一度非常热闹。父亲郑重地发表了半个小时的发言,虽然当时还是癔症的状态,但这半小时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绝伦,其中讲的全是恢复剧团,秦腔的传承,惠民演出等等问题,一气呵成竟然没打一句拌子,把病房里“参会”的人都惊呆了。我猜他们心里一定在想:这老爷子原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我知道,父亲只是一个热爱秦腔,并把一生都奉献给秦腔的凡人。病情稳定后,我们就出院回家了,但父亲落下了后遗症,癫痫,走路也不稳当了,出行都需要拐杖,望着历经沧桑日益老去的父亲,我心里五味杂陈。现在的他,时不时会不舒服,定期要去医院检查,身边不能没有人照顾,但我们的生活也趋于稳定了,父亲虽然再也不能登上他热爱一生的舞台,但偶尔我会让他过过戏瘾,唱上一段秦腔,我们给他拍摄一些小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每次都收获好多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最近,西安疫情爆发,形势较为严峻,父亲在时刻关注疫情的同时还为西安抗疫写了一段快板,拍了小视频,西安晚报和法制日报等新媒体平台也相继转发。虽然因身体原因不能出门,自己日常起居也没了正常人的便利,但父亲一直在用他自己擅长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意义,作为儿女,我们在理解他、全力支持他的同时,更应该将他活到老学到老,为秦腔艺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作为我们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楷模。[1]

作者简介

朱佩红,女,中共党员,1966年11月出生于陕西三原。1983年参加工作,最初担任单位图书管理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