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烧饵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烧饵块

中文学名:烧饵块

烧饵块

“烧饵块”是云南当地的一种传统民俗小吃的制作方法。该做法具体是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陷即可。做法与糍粑相同。但糍粑的原料是糯米,饵块的原料是大米。

中文名 烧饵块

主要原料 大米饭

是否含防腐剂 否

出 处 云南

外 形 圆形薄饼状

烹饪方法

▪ 烤, ▪ 炒, ▪ 煮, ▪ 卤, ▪ 蒸, ▪ 炸,

传统做法

每年岁末农家都要在挑最好的大米,淘洗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茸如泥,趁热揉成长方、椭圆、扁圆等状。凉后即为饵块。放三四日后再泡入凉水中(每日换水1次)可保存数月。昆明制作小锅卤饵块,

多选用官渡出产的饵块,切丝配以豌豆尖,用专制铜祸加各种凋味品卤制而成。

烧饵块由来

据古籍记载,麦类制作的食品古时约统称为“饼”,米类制作的为“饵”。云南水稻栽种历史悠久,民间到了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最好的大米,洗净浸泡后蒸熟,放在碓中舂细如泥,案板上用蜂蜡抹好,

再搓揉为长方、椭圆、扁圆等形状,用作馈赠的食品,称为“饵馈”,时间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谐称为饵块了。民国期间,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设的“永顺园”,以专卖此品而出。

饵块过去的名字叫饵馈,但馈字麻烦,且饵块大多做成块状,时间长了,就叫成了饵块。过去,舂饵块是用手工。现改成机器打,机器一次打五、六十斤米,再用机器揉。

饵块还有一段历史,叫“大救驾”,把饵块和皇帝扯上关系。清军入关,崇祯皇上在煤山上吊自杀。但明朝还没有彻底灭亡,在南方的明宗室再立新帝,成立南明小政权,但位置都不稳。最后一任南明皇帝叫朱由榔,

广东肇庆称帝,不久就被清军打得往西跑,跑到云南。清军又占领云南,这朱由榔没办法,跑到缅甸躲了起来。结果顺治皇帝发令,说,你缅甸不把朱由榔送回来,我就打进缅甸。那时的云南王是吴三桂,帮着顺治吆喝。

为这事,缅甸还出现了两派,打了起来,最后缅甸国王的弟弟来了个政变,把哥哥杀了,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吴三桂绞死朱由榔,明朝彻底灭亡。话说朱由榔往缅甸跑的时候,路过边境小城腾冲。因为后有追兵,一路连饭都吃不上。

在腾冲休息,向老百姓要饭。饿的紧,让人快点做。老百姓就做了一盘炒饵块,朱由榔已经几天没有吃饱了,狼吞虎咽,就下了肚。吃完了,仰天长叹,这可救了我的驾了!由此,腾冲出了一个狼狈皇帝命名的饭食:大救驾,

其实就是炒饵块。朱由榔死在一六六二年,已经过去近三百五十年。

饵块这是云南土著彝族人的传统吃食。昆明自古是昆明族和叟族的地盘。昆明族和叟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来演化为黑蛮,被汉人称为夷人,解放后该夷为彝。饵块和别的米制品不同,别的米制品难保存。饵块做成,

放在背阴的屋子里,下面垫上松毛,就是马尾松的松针,上面码上饵块,可以久放不坏。

烹饪方法

把小饼状的饵块,在木炭火上烤,烤到饵块两面微黄,有气泡鼓出,拿起,在饵块上抹酱。酱有两种,芝麻酱和辣椒酱。两种都要抹。然后对折,就可以吃了。有的在饵块里夹东西,比如夹一根油条的,夹几片卤牛肉的,

或者夹一片生菜叶子的。烤饵块,是普通话的说法,用云南人的说法,叫烧饵块。但和外地人说烧,容易引起误会。江浙一带的人把炒菜叫烧菜,如果说烧饵块,被误认为炒饵块,就麻烦了。所以改成烤,以示区别。

饵块的配菜有几样东西:酸盐菜、云腿片、豌豆尖、韭菜。炒饵块:菜油葱花炝锅,油爆,入饵块和配菜,用咸酱油、甜酱油调味。饵块切成薄片小块,切的薄薄的,再用刀改成菱形块。炒饵块一般油重。

昆明习俗,大年初二,要吃炒饵块。这一天要早早地起床,切饵块,切火腿。

煮饵块要先切,有切成面条状的,有切成细丝再煮的。玉溪人吃小锅饵丝,饵丝切的要细,煮的时候还要用专用的锅,半尺直径的小铜锅。先热锅,然后将高汤入锅,汤开,再放入饵丝,再开,放入肉末、豌豆尖、葱花、咸酱油、甜酱油、辣子油。

肉末变色起锅,一锅一碗,所以叫小锅饵丝。锅柄是木头的,容易被火燎着,所以,与一般的锅,锅柄与锅面平行不同,小铜锅的锅柄是直立的,柄尖朝上。一个炉子上好几个小铜锅,一片小锅柄立着。到大理,讲究粑肉饵丝。

把肉切成小块,和酱在一起炒了,肉汤煮饵丝,再用粑肉酱做帽。

云南人所说的卤,是炒后细煮。所以卤饵块,是炒与煮的结合。卤饵块,是将饵块切成细丝后,与配菜同炒,调料与煮饵块基本相同,但是先放到一起炒,炒到入味,倒入少量高汤,稍焖,起锅。

蒸饵块就是把饵块切成片,放在锅里蒸,然后抹酱即可。

将饵块切成小丁状,在油锅里炸酥,当零嘴。

外形

圆形薄饼状[1]

参考文献

  1. [1],下厨网, 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