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炮龙之乡(余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炮龙之乡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炮龙之乡》中国当代作家余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炮龙之乡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被大家称作“炮龙之乡”,古为百越瓯之地,现处广西南宁。过年的时候,在外的游子都回到了宾阳。这时候,宾阳已不再是原来的宾阳,而是拥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家。家,这一个字,蕴含了多少的情,又化解了多少的苦,无论走了多么远的路,无论在外受了多少的委屈,只要回到宾阳,回到从小长大的家乡,一颗心就暖化了,千丝万绪都化为一句:回家过年!”

宾阳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所有的回忆随着风飘荡在宾阳的每一个角落里。带着回忆的风飘到了宾阳的古城。宾阳的古城包含了宾州古城、炮龙老庙。这城,是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的。在我游观之际,却难以见到这古城该有的样貌,商业化冲击了它原有的样貌,很多古老的房子都被开发为客栈。除了宾州古城正门上篆体刻印的“宾州南街”四个大字,实不知这是座古城。宾州古城内,巷道交叉,却也有些原有建筑,更多是经过了现代化的开发。可这开发力度又实为有限,虽说有些店面装潢是结合了现代文艺风貌的,但大多数建筑都普通而简单,有失特色。总之,宾州古城再也不是小的时候见到的那座富有韵味的古城,现在的古城充斥着商业气息。炮龙之乡怎能没有炮龙老庙呢?这庙,是有历史底蕴的,炮龙节这一习俗是宾阳这地方的特色风土人情。每年的炮龙都要在炮龙老庙里开光,才能去到宾阳的每条大街小巷里,这是宾阳延续几十年的习俗。“灯酒百家宴”和“百龙闹宾州”是炮龙节的两大核心。每一年的炮龙节,炮龙老庙里挤满了人,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炮龙节在宾阳人民看来是如过年一般隆重的。正月十一晚,华灯初上,县城便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几条龙,在滚滚炮烟中舞动起来,腾云驾雾般穿街走巷,登门赐福。看炮龙的人摩肩擦踵,万人空巷。以前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有机会抢得到龙珠的,来年一定会添丁发财,就是钻钻龙肚,也能好运自来,发发横财。舞炮龙的,多是些皮厚肉糙的精壮汉子,还要不怕死。他们扎起红腰带,打着赤膊就上阵了,全身的肌肉暴起,运臂如飞,将龙舞得虎虎生风,活灵活现。随着严禁放鞭炮、近几年来疫情的影响现代化进程下这一热闹在逐年消退,以前热闹的炮龙老庙,现在只有逢年过节老一辈的人去庙里上香,其余时候都是人烟稀少。

回忆的风飘荡到了宾阳的。宾阳的老百姓,在大家看来是好客的、善良的。在困难之际,总会有好心的叔叔阿姨看到你困难的一面,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许是一瓶水、一点水果零食,或许是叔叔阿姨的一句:妹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或许是在大雨之际的进门躲雨,临走前还会叮嘱你路上注意安全。宾阳的老百姓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从不把你当外人,若是和他们交谈起来了,他们也会推心置腹的。

宾阳的女子被一山一水养育着,宾阳的女子容颜姣姣。宾阳的太阳也是烈的,她们少有白皙的皮肤,也逊于江南的女子的娇柔,宾阳的女子跟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女汉子,有担当的女汉子。谁说女子不如男,大概说的就是宾阳的女子汉们。接触到宾阳的初高中女孩子,她们大多数有着类如久经世事的成熟,却又丝毫不掩盖内心的羞涩。初绽芳华的女孩们,她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性子,不谙俗世,不掩淑容。

宾阳的雨,是最为古怪的,过年期间连续下了一个月,太阳恐怕是被宾阳的雨吓着了,躲在云朵的后面,不敢露出害羞的脸庞。在夏天的时候,宾阳的雨古怪而暴躁。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宾阳的雨总是来的突然,去的也突然。每到日中以后,狂风席卷而来,飘飘洒洒的雨丝是见不得的,从来都是小雨珠颗颗落地,不一会儿就会变成大雨珠先至,像一个个小水球砸到脑袋上,不等你反应过来,暴雨便从天而降。而比较有意思的是,每每撞见大晴时分,烈日当头,却能凭空下起雨来。君不见宾阳之雨天上来,实在难以见得这雨如何下得来,像是那雨神和太阳神商量好的一样。

回忆的风飘到了宾阳的食和时。宾阳的美食,种类颇多,味道也确实不错。到宾阳有的人是为目睹一年一度的炮龙节,有的人是为了品尝著名的白斩狗,狗脚,但如果错过最具特色的宾阳酸粉,那就算枉来一遭了!在我的家乡,宾阳酸粉一提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名声是响当当的。在游宾州古城的时候,吃了南街酸粉,宾州古城这一家的南街酸粉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其实本地人很少会来宾州古城吃酸粉,因为其他地方还有更加正宗的宾阳酸粉。在冬日里吃上一碗酸粉,着实很令人难以忘怀。宾阳酸粉以其的酸性配料著称,外地人多是不喝汤的,而本地人又是喜欢喝酸粉里的汤汁,因为在烈日里喝上一碗酸粉的汤,可以解暑,让心情更加愉悦。宾阳的酸粉对我来说,味道是极好的,顺滑入口,香味扑鼻。当然还有卷筒粉,卷筒粉里面夹着很多小菜,一口咬下去,汁液横流,爽感入口。宾阳的街道走一圈,粉店是最多的,而粉店里最多的便是螺蛳粉了。宾阳的粉是出了名的,价格或许也是最出名的,一碗酸粉或者螺蛳粉的价格高达12块一份,比较高的价格仅是年轻人能接受,老一辈的人都会选择在小巷里来上一份3块钱的“自助餐”。

宾阳的作息或许是让人感到最惊奇的地方。宾阳的人们除了赶集日会早起之外,其他时间绝不会起太早的。如果你一大早走在宾阳的街道上,是见不到什么人的。即使像是一些早餐店,食品店也是关着门的,更不用说服饰店,眼镜店这些了。清早的宾阳,是非常凄凉的,见不到行人,街道也是空空如也。哪怕你往村里一走,都没有几户人家是开了门的。但一到晚上,就会让大家大吃一惊,宾阳的人如蜂群涌动一般,纷纷走出了家门,菜市人满为患,街道店里也是很多人,街上的奶茶店里都坐满了年轻人。尤其不到半夜凌晨,是实在悟不得,这城的热闹。深夜时分,宾阳的宵夜便云集于街道路旁。青年靓女穿着随便,中年男子随性谈天。烧烤、啤酒,或打牌,或闲聊。宾阳人的作息简直就是灯火通明,彻夜达旦。

回忆的风飘到了宾阳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宾阳,受地域因素影响,师公剧与地方语言融合,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幽默、喜庆的民俗戏剧,深受本地人的喜爱。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宾阳师公剧的印象可以从街坊邻里红白喜事的那一场场没有声、光、电的表演开始。小的时候,奶奶总会领着我,拎着凳子走街串巷,在每一场师公剧开场之前占领到最佳观赏位置。久而久之,采用宾阳话演唱,以“哦...嘿....”开头、曲调简单、唱词诙谐的师公剧成为了我童年的音乐记忆。一张张写着师公剧演出时间和地点的红色字报变成了网上的一段段视频。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剧遭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师公剧面临着技艺即使倾囊相授也没有人愿意学的尴尬。在寒假里和老一辈的人交谈到,为什么师公剧会出现这种局面,老一辈的人笑着回答到:“现在什么年代了啊,除了我们这些老人会听师公剧,你们这些年轻人不都喜欢看电视、看手机嘛。师公戏出现没有人继承的局面,你们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呀,现在时代在变化,谁不想赚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唱师公剧根本赚不了多少钱了,赚的钱养一个人都难,别说养一大家子了。”今年20,对宾阳这一传统文化还记忆深刻,只是现在受娱乐文化的影响,技艺慢慢消失了。在奶奶生活的那一个年代,文化程度不高,师公剧里的故事通俗易懂,里面穿插着生活中的道理,做人、孝心、追求,对人们价值观都有正确、有意义的引导。只是这一文化,小众的群体语言,年轻人也不流行也不足以作为谋生的技能,逐渐也就流逝了。

回忆的风飘荡到了宾阳的每一处角落,它气喘吁吁的来到了我的母校办公楼前的玉兰花树下歇息。它坐在玉兰花树下喘着气,银白色的玉兰花瓣一片一片地伸展着,很像一根一根扁白的粉条,我隐约闻到了它淡淡的清香。不管多远,在外的宾阳游子们都会回到宾阳过年,心之所在,正是宾阳的这些传统的文化,代代传承,让人不管多难,心中仍有寄托,倍感温暖。[1]

作者简介

余雯,女,系广西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2020级的一名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散文的写作很感兴趣,创作出多篇散文,并荣获佳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