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黄子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6: 行 16:
 
|}
 
|}
  
'''炎黄子孙''' 是华人 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 ,以 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 “黄” 指黄帝(Yellow Emperor) 以姬水(今[[ 陕西]] 武功漆水河)成。 黄二 为中华始祖 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 ,后 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 黄帝打败了 炎帝, 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 华夏族在汉朝 以后称 唐朝以 又称为唐人。炎 黄帝也是 中国 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 、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
''' 炎黄子孙 ''' 称呼 来历 最早可 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 ……夫亡者岂无宠? 皆 、炎之后也。 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 他们也都是[[ 黄帝]] 和[[ 炎帝]]的后人 [[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 :“鲧 黄帝之 也;共工 ,炎帝 之后也” “虞、 俱黄帝、[[颛顼]]之后” 由此可 认为“黄、炎之 ”就是“炎黄子孙” 呼的萌芽了。秦 以来,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出现 司马迁在《[[三代世表]]》里说: “舜、禹、契、 稷,皆黄 子孙也”<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0237c1a121.aspx 《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 黄帝 子孙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 天之报有德也。],古诗 网</ref>。首次提出了“黄帝 孙”一语
  
== 名词渊源==
+
== 炎帝==
  
===名词释义===
+
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炎 ]] 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
== 黄帝==
  
  帝和黄帝的 后代
+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轩辕黄 ]]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 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 。他以统一中华民族 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名词出处===
+
== 悠久传承==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 ,黄帝子孙, 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 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 也。 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 也。 …… 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 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 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 皆黄、 之后也。”也就是说,鲧 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 、炎之后也」 先秦炎黄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 了华夏文 国家。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QNR4CQV05239SSJ.html 炎黄子孙, 也称 子孙 ”,“ 子孙 ”,是华夏民族的自称 这个名称出自 国语·周语下 ],网易订阅 2019-10-05
+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都被认为是 黄帝 的直系 子孙, 连蛮 被纳入这个系统 后世的帝王 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 几乎所 姓氏 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 、黄 帝或他们的臣子 而接受 了华夏文 少数民族(如[[匈奴]]、[[ 鲜卑]]等等) 自己是 子孙 、炎 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 [[皇朝实录]] 称契丹为 帝之后 。《[[辽 史· 太祖纪赞]] [[世表序]] 主张契丹 为炎帝之 在云南发现 [[契丹]]遗裔 保存有一部修 明代的《[[ 施甸长官司族谱]] 》,卷首附一 七言诗 诗曰:“辽 先祖始 炎帝 ……”。这些契丹 也自认 契丹是 炎帝 苗裔
</ref>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 、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 。《史 · 封禅书 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国语·晋语 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 姬, 炎帝 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 故也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 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 他们是起源 于[[ 陕西省]] 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 领。后来 两个部落展开阪泉 战,黄帝打败了 炎帝 ,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 ,唐朝以后又称 唐人。 炎帝 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 的传 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都被认为是 黄帝 的直系 子孙, 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 帝王也声称他们是 帝的后 裔。 几乎所有 姓氏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 黄帝 或他们的臣 子。 而接受了华夏文化 的少数民族 (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 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 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 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 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 建构更加广泛地流 。清末反抗满族统治 早期革命党人 即用“炎黄子孙、 黄帝子孙 ”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 激进 革命派认为“炎 ,厥惟汉族” 而温和 改良派则认为“中国皆 黄帝子 孙” 面对西方列强 侵略和蚕食,包括 少数民族 人士 <ref>[http://zhongkao.zxxk.com/article/344575.html 深度解析“ 炎黄子孙 来龙去脉] 中考学科网
  
清朝末年 这个观 随着 中国民族 主义 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 清末反 满族统治的早 革命党人 即用 “炎黄 子孙、黄帝 子孙” 做口 取得汉人的支持 ,激 革命派认为 “炎黄 之裔 厥惟汉族” 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 “中 皆黄帝子孙”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 包括少数民族 <ref>[http://zhongkao.zxxk.com/article/344575.html 比如,满族贵族盛昱 称:“ 我黄帝 驱彼白种贱 ,大 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 中考学科
+
</ref>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 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 “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 ,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 中国 人构建 民族 凝聚力 符号 [[ 日战争]]时 期,“炎黄子孙” 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 号, 成为号召与 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 一面旗帜 <ref>[https://sns.91ddcc.com/t/18702  “炎黄 子孙”称谓的由来] 才府,2014-6-11</ref> 在[[中华民国]]时期, “中 华民族之全体,均 皆黄帝 子孙”, 全体中国 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ref>[http://www.71.cn/2011/0930/631109.shtml 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 称:“我 辈同为 黄帝 子孙 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 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 前程 。”], 宣讲家 </ref>。
  
</ref>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 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 构建 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ref>[http://zhongkao.zxxk.com/article/344575.html 国民政府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中考学科网 2014-06-04 10:25</ref>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ref>[http://www.71.cn/2011/0930/631109.shtml 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宣讲家网</ref>。
+
===民 族构建===
  
===该词含义===
+
[[File:黄帝123.jpg|300px|缩略图|右|<big>黄帝</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9/c56ab4bb14b6453c824298a459d79381.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17218465_10005486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File:黄帝11.jpg|缩略图|右|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554434659&di=938e708093b101cf3aad089a2329ee8c&imgtype=0&src=http%3A%2F%2Fa.cvimg.cn%2FUploadFile%2FUserFiles%2F2015%2F4-3%2F94a8392c-5a48-4989-9798-4f64587d035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5-4-3/1165677.asp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来自价值中国  的图片]]]
+
 传说中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两个部落首领,他们联手击败了蚩尤部落,确立了华夏族群在中华大地的优势地位,炎黄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ref>[http://www.sohu.com/a/300343846_120100694 学知识,天 、中国、华夏、九州 ], 搜狐,2019-03-10</ref>。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民间传说==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历史发展==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
 
 
 
[[File:司马迁11.jpg|缩略图|右|司马迁[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555192846&di=d746718eea21b7bb250bbae4f9409fb9&imgtype=0&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front%2F287%2Fw640h447%2F20181019%2FbNhV-hmrasqs4758950.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2085076237_7c47bd0d00100euyi.html 来自新浪网司马迁  的图片]]]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把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至清末===
 
 
 
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炎黄子孙”称谓终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说我们是少数民族,我们不是像汉族人一样是炎黄子孙吧?
 
其实,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说是人文始祖。
 
 
 
东方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可否认,东方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和发源地的。就像[[印度]]文明是也可以称为恒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称为[[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可以称为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可以称为地中海文明一样。传统的东方文明涵盖的范围一般来说包涵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的一部分、中亚的一部分、[[太平洋]]西海岸的岛屿,如[[日本]]、冲绳岛、关岛等。其中中亚地带是多种文明交相影响的地带,东南亚是指其大陆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区域和周边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东方各社会之间就是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仍然有更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过去5000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
 
 
 
而黄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黄帝时期的文明基础为发端的。它是以炎黄时期为文明的起始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各种文明的因子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审美、习俗、思想、政治制度、军事特色、饮食习惯、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文字等等。这些东西明显区别于其他文明社会。毫无疑问,文明的这些成分萌芽于炎黄帝时期。
 
 
 
排除民族的偏见以及狭隘的民族观,炎黄子孙之说并不是不合理的。
 
 
 
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特点和战争,并且认为正是这种早期的战争和碰撞,获得了同时期东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发展。
 
 
 
炎帝族的突出贡献是对于原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年—5000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具、培育谷物——粟、制陶、织布、尝百药、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创日市等。是原始社会衣、食、娱乐、药物、交易的主要发明者,这些都是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经济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显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统治时期,部落冲突较多。这时,一个善于战争、管理部落的制度发明者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始祖——黄帝。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黄帝的突出才能在于训练军队、团结部落、创立新制度、善于用人、善于用新的思想来管理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冲突,军事手段是最后的支撑,黄帝正是看到部落冲突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才努力训练军队,打造了一支比较善战的部落联合军队,这支军队打败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为黄帝开创一个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打下了基础。据记载,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采集各种原始的政治思想,创立官僚制度、德治传统、礼仪制度,积极收罗贤人并用好人。同时整理和发扬光大了炎帝族的农业革丵命成就,团结了更多的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之间的野蛮冲突,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黄帝的第8、9代孙尧、舜、禹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治理黄河的壮举。
 
 
 
因此,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原始技术、生产、交易、娱乐、艺术等的发明者,那么黄帝就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军事、部落管理的创立者,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东方大地的文明样式,正是传承了他们的原始的基本范式,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充实,演绎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汉族曾是炎黄文明的最强大的继承者,所以,汉族人口也发展的最多,统治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曾在不同的范围实践过统治,东方大地这个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绎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较起来,这些差异其实还是较少的。
 
 
 
所以,炎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当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认同伏羲等为始祖的,我们认为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整个东亚社会应该是同根连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响过。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我们正处于公民社会的崭新时代,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如过往烟云,早已成为我们远眺的化石般的故事,也许在许多地方积淀了足够多的记忆。
 
 
 
不管怎样,我们不应当忘记在远古时期为中华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炎黄先祖们,缅怀他们,是为了在面对人类发展历史上新的挑战的时候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黄帝陵墓==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民族构建==
 
 
 
[[File:黄帝002.jpg|缩略图|右|黄帝[http://www.cctvwhzgwst.com/u/cms/www/201606/12103853pn27.jpg 原图链接][http://www.cctvwhzgwst.com/wind/25172.htm来自文化中国  的图片]]]
 
 
 
之前有人说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乃来自于晚清的民族国家构建,这是一种典型的武断与臆测。
 
 
 
 传说中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两个部落首领,他们联手击败了蚩尤部落,确立了华夏族群在中华大地的优势地位,炎黄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WL201205006.htm 家政治认同 的黄帝崇拜,牛锐], 知网空间</ref>。  
 
  
 
 传说中黄帝炎帝部落的兴起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4600年前龙山文化的爆发式扩张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说记载的可信性。
 
 传说中黄帝炎帝部落的兴起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4600年前龙山文化的爆发式扩张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说记载的可信性。
行 134: 行 46:
 
 正因为炎黄二帝本身是中国远古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统合做出极大贡献的领袖,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的各国至少王室,就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通过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完成了华夏族的形成,其表现就是华夏族不但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等等都趋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
 
 正因为炎黄二帝本身是中国远古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统合做出极大贡献的领袖,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的各国至少王室,就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通过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完成了华夏族的形成,其表现就是华夏族不但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等等都趋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
  
 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希望巩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据《晋书》记载,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黄帝之后)之苗裔”;前燕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后秦政权的开创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黄帝之后)之苗裔”;建立了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朕大禹之后”。《北史·魏本纪》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在唐朝的史书中记载,稽胡、库莫奚、突厥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后代的分支。元朝修《辽史》时称,“辽本炎帝之后,按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第一次实现游牧民族统治全中国的元朝亦对黄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载:“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对黄帝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自顺治以下10帝中除宣统帝溥仪外,皆遣官致祭过黄帝陵,致祭次数达36次。
+
 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希望巩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据《[[ 晋书]] 》记载,前[[ 秦皇帝]] 、氐人[[ 苻坚]] “其先盖有扈(黄帝之后)之苗裔”;前燕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后秦政权的开创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黄帝之后)之苗裔”;建立了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朕大禹之后”。《[[ 北史·魏本纪]] 》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在[[ 唐朝]] 的史书中记载,稽胡、库莫奚、突厥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后代的分支。元朝修《[[ 辽史]] 》时称,“辽本炎帝之后,按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第一次实现游牧民族统治全中国的元朝亦对黄帝尊崇有加,《[[ 元史·祭祀志]] 》载:“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对黄帝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自顺治以下10帝中除宣统帝溥仪外,皆遣官致祭过黄帝陵,致祭次数达36次。
  
 
 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强调的是血缘与文化的统合,从四千多年前开始,炎黄部落联盟到华夏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炎黄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彼此的血液里,这亦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依据。
 
 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强调的是血缘与文化的统合,从四千多年前开始,炎黄部落联盟到华夏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炎黄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彼此的血液里,这亦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依据。
行 142: 行 54:
 
 而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例如中国当今最大的前120姓,据统计,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绝大多数属于黄帝系,少部分属于炎帝系和东夷系。
 
 而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例如中国当今最大的前120姓,据统计,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绝大多数属于黄帝系,少部分属于炎帝系和东夷系。
  
 而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 甫一接触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就立刻 认同之的根本原因。
+
 而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同之的根本原因。
  
== 重要性==
+
=== 重要性===
  
 
1,黄帝是一定意义上的中华开国者;祭祀黄帝有助于彰显中华道统的延续,巩固政权合法性。
 
1,黄帝是一定意义上的中华开国者;祭祀黄帝有助于彰显中华道统的延续,巩固政权合法性。
行 150: 行 62: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文》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把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
[[孙中山]]先生在《[[ 祭黄帝文]] 》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把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行 158: 行 70: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ref>[http://www.docin.com/p-740817892.html 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鉴],豆丁网</ref>。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ref>[http://www.docin.com/p-740817892.html 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鉴],豆丁网</ref>。  
  
2,炎黄子孙的称号更能够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
+
==黄帝 陵墓==
 
 
炎黄子孙具有的极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相对于侧重于文化的中华民族与莫名其妙的中华儿女,血缘与文化兼备的炎黄子孙更能得到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认同。
 
 
 
简单查阅新闻,可以看到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例如连战、宋楚瑜、马英九等都曾自诩炎黄子孙,以此显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骨肉亲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炎黄子孙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2300万的台湾同胞、700万的香港同胞、55万的澳门同胞、5000万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拳拳之心就可以无视吗?难道只负责统战那一小部分坚决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人吗?
 
 
 
== 相关建筑==
 
 
 
===中华合符坛===
 
 
 
中华合符坛景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中华合符坛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建成有龙凤华表、三祖桥、中华统一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大观园、九龙腾飞雕塑等多个景区。涿鹿是中华三祖合符会盟之地。五千年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黄帝 、炎帝、蚩尤经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共同开启神州鸿蒙,实现天下“合符”,万方一统,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著名的国学大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认定“中华文明,根在涿鹿”。因此,构建中华合符坛,以此来弘扬中华合符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中华始祖留下合符文化理念的最好传承。合符即融合、统一、联盟之意,〝合符文化〞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共同创造的一条中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统一的基石。合符文化即是融合文化、和谐文化、团结文化、统一文化,它体现着凝聚的力量,是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基础。
 
 
 
==反对声音==
 
 
 
之所以出现部分精英反对炎黄信仰,实质是对炎黄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国族主义的努力的逆反,其本质问题乃是利益博弈,是部分吃民族饭的少民知识分子希望保住自己赖以存在的一种努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无论当局如何做,即使把炎黄从中华民族祖先的圣坛上拉下来,换上另外的,诸如盘古之类也无济于事,因为只要当局是在推进中国的国族整合,他们就必然强烈反对。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改变吃民族饭的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链开始。
 
 
 
希望靠作践自己来取悦讨好少民希图达到民族团结和睦的行径本身就南辕北辙,只能招来对方更得意忘形的骄横与得寸进尺的叫嚣与羞辱,现在看来,很多政策制定者根本没弄清楚那小撮少民精英闹独立的动机,人家要的是巨大的超规则利益,是利益,而不是区区一个或几个名词、宣传口号。
 
 
 
在他们眼里,除了独立(或变相独立)他们可以不要一切;有了独立,他们就可以拥有一切。
 
 
 
如果自以为换个宣传口号就能让一小撮少民败类立地成佛,简直比那些以为少民富裕了就不闹独立了更傻更天真。如果不改变现在这种利益的流向(搞独立或变相独立得到的不是严厉惩处,而是更多的利益输送),别说废弃了炎黄子孙的说法,就是废弃了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现在很多激进的少民愤愤也是不承认自己属于之的,这其实跟不承认炎黄子孙就隔着一层纸而已),通通都没用。
 
 
 
他们抗拒的不是炎黄子孙这个名词,而是炎黄子孙所代表的中国的国族整合。
 
 
 
==相关歌曲==
 
 
 
===基本介绍===
 
 
 
====炎黄子孙简谱====
 
 
 
词曲:陈伟
 
 
 
  编曲:孙侠
 
 
 
  演唱:冷漠
 
 
 
  吉他:张艺
 
 
 
  录音:刘赫名
 
 
 
  混音:阿KEN
 
 
 
  伴唱:红苹果
 
 
 
  监制:陈伟
 
 
 
  制作:北京冒牌音乐制作公司
 
 
 
  出品:北京天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发行:深圳志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歌曲歌词====
 
 
 
  一身傲骨 气贯长虹
 
 
 
  华夏文明 千百年天下传颂
 
 
 
  一腔热血 风起云涌
 
 
 
  江山如画 万世千秋家国梦
 
 
 
  一片肝胆 荣辱与共
 
 
 
  顶天立地 从不惧风雨峥嵘
 
 
 
  一梦千年 壮志在胸
 
 
 
  四海为家 天地自在我心中
 
 
 
  这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中国人
 
 
 
  五千年一脉相承 热血沸腾
 
 
 
  同根同源同种 同样的忠贞
 
 
 
  这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五千年沧桑纵横 心手相连
 
  
     亲相爱相连 相伴 永恒
+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 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 那里去祭祖。
  
 
==视频==
 
==视频==
行 254: 行 80:
 
<center>《中华五千年》:炎黄子孙</center>
 
<center>《中华五千年》:炎黄子孙</center>
  
<center>{{#iDisplay:b05231go9kx|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b05231go9kx|560|390|qq}}</center>
  
 
<center>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的由来  </center>
 
<center>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的由来  </center>
  
<center>{{#ev:youku|XMzQzNjQxODEzMg|center}}</center>
+
<center>{{#ev:youku|XMzQzNjQxODEzMg|560|center}}</center>
  
==参考 资料==
+
==参考 文献==
  
[[Category:中国史 料]]
+
[[Category:610  中国 史]]
[[Category:华人的自称]]
 

於 2020年6月3日 (三) 21:52 的最新修訂

炎黃子孫

中文名稱 :炎黃子孫

意       義 : 代指華人,意指中華民族的後代

來       源 : 炎帝與黃帝的後輩,取其簡稱

「炎黃子孫」稱呼的來歷,最早可以定位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戰國時期史書《國語.周語下》記載太子晉言:「……夫亡者豈無寵? 皆黃、炎之後也。」說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沒有人愛,他們也都是黃帝炎帝的後人。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韋昭說:「鯀,黃帝之後也;共工,炎帝之後也」,「虞、夏俱黃帝、顓頊之後」,由此可以認為「黃、炎之後」就是「炎黃子孫」稱呼的萌芽了。秦漢以來,隨着「大一統」觀念的出現,司馬遷在《三代世表》里說: 「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1]。首次提出了「黃帝子孫」一語。

炎帝

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黃炎子孫」。

悠久傳承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着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中國皆黃帝子孫」。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 [2]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於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4]

民族構建

傳說中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兩個部落首領,他們聯手擊敗了蚩尤部落,確立了華夏族群在中華大地的優勢地位,炎黃兩大部落並最終融合成華夏部落,並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5]

傳說中黃帝炎帝部落的興起與現代考古所發現的4600年前龍山文化的爆發式擴張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傳說記載的可信性。

正因為炎黃二帝本身是中國遠古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統合做出極大貢獻的領袖,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的各國至少王室,就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族通過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完成了華夏族的形成,其表現就是華夏族不但語言、文字、文化、風俗等等都趨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

後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希望鞏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據《晉書》記載,前秦皇帝、氐人苻堅「其先蓋有扈(黃帝之後)之苗裔」;前燕政權的開創者、鮮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黃帝)之苗裔」;後秦政權的開創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黃帝之後)之苗裔」;建立了夏國的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朕大禹之後」。《北史·魏本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在唐朝的史書中記載,稽胡、庫莫奚、突厥這些民族都是黃帝後代的分支。元朝修《遼史》時稱,「遼本炎帝之後,按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第一次實現遊牧民族統治全中國的元朝亦對黃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載:「元貞元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對黃帝的尊崇更是有增無減,自順治以下10帝中除宣統帝溥儀外,皆遣官致祭過黃帝陵,致祭次數達36次。

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開始,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里,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

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後,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例如中國當今最大的前120姓,據統計,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雷、易、章。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總的來說,120大姓絕大多數屬於黃帝系,少部分屬於炎帝系和東夷系。

而這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認同之的根本原因。

重要性

1,黃帝是一定意義上的中華開國者;祭祀黃帝有助於彰顯中華道統的延續,鞏固政權合法性。

炎黃,尤其是黃帝實質上是中國從部落時代走向國家形態的標誌與象徵。根據傳說記載來看,是黃帝統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過炎黃兩大部落的聯合,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甚至可以說,黃帝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締造者,是真正的中華之父,華夏之父。

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文》里開宗明義地講到:「中華開國五千年,黃帝軒轅自古傳。」實際上亦把黃帝視為中華開國之人。

歷代以來,從春秋開始,秦漢唐宋元明清包括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無不對黃帝頂禮膜拜,某種程度上是對於自身道統的合法性的追認與鞏固。

而民國以及與共和國的祭祀黃帝、祭祀炎帝亦在與迎合中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從黃帝開國起的道統綿延不絕的近似於宗教的信仰。或者說,政府的公祭黃帝亦是彰顯自身乃是延續從黃帝以來的中國的道統,強調治權的接續,從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個重要手段,絕不可等閒視之。

牟鍾鑒教授指出,黃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統緒,使中華民族之中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歸屬,起到了鞏固中華共同體的作用,其意義異常偉大。黃帝信仰又突顯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開啟了文化民族主義的先河,其價值亦不可低估[6]

黃帝陵墓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視頻

炎黃子孫相關視頻

《中華五千年》:炎黃子孫
人文初祖, 炎黃子孫的由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