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噪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灰翅噪鹛(学名:Garrulax cineraceus)中型鸟类,英文(Moustached Laughingthrush)身长[1]约 21~25 公分,虹膜淡褐色,上嘴暗褐色,下嘴黄色,脚黄褐色,额黑色,头顶黑色,眼先和脸部白色,上体橄榄褐色,尾和内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和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外侧初级飞羽蓝灰色,颧纹黑色,下体多为浅棕色。头顶黑或灰色,眼先、脸白色。上体橄榄褐至棕褐色,尾和内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和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蓝灰色或灰色,颧纹黑色。下体多为浅棕色;嘴、脚黄色。 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次生灌丛及竹丛,有时于近村庄处。多种悦耳的低声叫;告警叫声似鸫,鸣声为响亮的diu-diuuid声。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和后颈黑色,或前额黑色、头顶至后颈暗灰色(老鸟亦变为黑色),眉纹淡栗色或橄榄棕色,眼先、颊和耳羽基部白色或灰白色沾棕,耳羽后部棕或栗色,颧纹黑色。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色,腰部沾棕色;翅上内侧覆羽与背同色,小覆羽内翈褐色,外翈灰色,初级覆羽黑色;最外侧7枚初级飞羽飞翈蓝灰色,内翈黑色,其余飞羽橄榄褐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尾羽橄榄褐色亦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白色端斑从中央尾羽向外侧尾羽逐渐扩大。颏白色或灰白色,喉、胸至上腹灰褐色沾葡萄红色或淡葡萄灰色,尤以胸部较灰或棕黄沾葡萄色,喉具细的黑色羽干纹,两胁锈褐色或橄榄褐色,下腹淡棕色,尾下覆羽棕褐色。
- 虹膜褐色或淡褐色,上嘴暗褐色,下嘴黄色,脚黄褐色。
- 大小量度:体重♂44~57克,♀45~55克;体长♂220~248毫米,♀210~244毫米;嘴峰♂17~22毫米,♀18~21 毫米;翅♂82~91毫米,♀81~90毫米;尾♂101~116毫米,♀95~113毫米;跗跖♂32~39毫米,♀32~3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2600米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和灌木林等各类森林中。
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一般活动在林下灌丛和竹丛间,有时也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上活动和觅食。
- 迁徙:留鸟。
- 食性: 主要以天牛、甲虫、毛虫、蝼蛄、蚂蚁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甲壳动物和多足纲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营巢于小树和苦竹枝杈间,两巢距地高分别为0.8米和1.5米。巢呈碗状,外层用草茎、藤条和细枝编成,结构较为粗糙,内层由较细的草茎、草根、树根和丝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0.6~15.0厘米,内径7~7.5厘米,高6厘米,深4~4.5厘米。每窝产卵2~4枚,卵天蓝色、光滑无斑,卵为卵圆形,大小为25~28.5毫米×17.5~20毫米。
分布范围
- 原生
- 种分布地:中国、印度、缅甸。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山西文水以南、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省,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南到广东、香港、广西,西至云南西部、四川、贵州和西藏东部以及昌都等地。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485项灰翅噪鹛)
-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缅甸属不常见鸟种,相关记录较少,印度是否还存在有待进一步确认(del Hoyoet al. 2007)。各国种群数估算如下:中国约100~10,000繁殖对;日本少于10,000繁殖对(Brazil 2009)。灰翅噪鹛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亦较普遍。
腾讯视频
一只画眉科的灰翅噪鹛,你们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