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灰粘化作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灰粘化作用又称“潜育化过程”,是一种主要的成土过程。是指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由于土体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处于脱氧状态,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成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现蓝灰色或者青灰色的还原层。这个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或灰粘层

灰粘化作用是土壤长期渍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影响,而使土壤中的遭强烈淋溶。有时,由于”铁解“作用,可能使土壤胶体破换,土壤变酸。在排水较好的条件下,常产生机械淋溶的过程。由于铁的还原,使土壤呈蓝灰色或青灰色。

中文名:灰粘化作用

外文名:gleization

又   称;潜育化过程

本   质:一种成土过程

最终结果:使得土层呈蓝灰色或青灰色

形成土层:潜育层和灰粘层

简介

在长期积水嫌气环境中,土壤中发生的还原过程,称灰粘化作用。由于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长期积水而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嫌气分解,使土体中高价铁锰转化为低价铁锰,并形成一青灰色的还原层次即灰粘层(G层)。主要发生于寒带森林苔原地带和温带森林草原地带,沼泽土水稻土形成的基本过程。土壤透气性不良,还原性物质多,不利于作物生长。 ;[1]

灰粘层

在沼泽底部的潜水长期浸渍下,经灰粘化作用而形成的粘土或亚粘土层,其中高价铁锰化合物被还原为低价化合物,土色呈蓝灰色或青灰色,土壤多处于黏滞状态 。

土壤灰粘化

土壤灰粘化(Soil gleying)是指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

灰粘化水稻土的特点是在稻田土层的50~60cm深处形成一个青灰色的还原层(通称青泥层),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由于土壤管理不善或灌排不当使非灰粘化水稻土发生灰粘化的现象称为次生灰粘化。该过程主要在沼泽土或排水不良的水稻土中出现,往往发生在剖面的下部,全剖面颜色比较灰暗是灰粘过程形成的土层。

标尺下方的地下水位清晰可见,离地面仅60cm。灰粘化土层中低价铁锰活性强,易造成植物的铁毒锰害,同时土壤也易产生H2S、CH4等还原性有害气体,土壤磷容易被固定而有效性低,这样的水稻田秧苗成活低,返青慢,产量低,农民一般称之为“烂泥田”。

据调查,南方各省灰粘化稻田约420万公顷。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灰粘化稻田约占稻田面积的20%。江西省灰粘化稻田有40万公顷,也占全省稻田总面积的20%。次生灰粘化水稻土面积的扩大已成为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之一。[2]

参考文献

  1. [杨展览,李希圣,黄伟雄.地理学大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09-01:536]
  2. [陈余道,蒋亚萍,朱银红.环境地质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09-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