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灰孔雀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灰孔雀雉
灰孔雀雉
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灰孔雀雉
拉丁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灰孔雀雉属
种:灰孔雀雉
亚种: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Grey Peacock-Pheasa


灰孔雀雉 (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像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上午和下午活动较频繁。性机警而胆怯。主要以昆虫、蠕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大多分布在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多栖息于1500米高的山林竹丛[1] 。由于羽色绚烂,形态特殊,肉质鲜美,可人工饲养合理开发利用。

形态特征

灰孔雀雉雄鸟头上有蓬松而延长的发状羽冠,上面杂有细小的黑白相间的斑点;在颈后边还披有乌褐色的翎领,具棕白色横斑;通体为乌褐色,各羽上布满了棕白色细点和横斑,上体的棕白色点状斑,由前向后逐渐扩大,两翼内侧各羽的近端部有一个金属蓝紫色眼状斑,外边还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极为醒目,下体横斑较多;颏、喉白色;尾羽在靠近末端处有成对的紫绿色眼状斑,有点近似孔雀的尾屏,所以被称为孔雀雉。雌鸟比雄鸟略小,羽色也较暗淡,尾较短,眼状斑也不明显。虹膜浅褐色或灰色,脸上裸出部分肉色,嘴端角黑色,嘴基肉色,脚和趾淡绿角色。

大小量度:体重♂660-710克,♀460-550克;体长♂575-760毫米,♀465-515毫米;嘴峰♂22-23毫米,♀20-21毫米;翅♂200-225毫米,♀185-196毫米;尾♂363-402毫米,♀236-240毫米;跗跖♂72-80毫米,♀60-6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灰孔雀雉栖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活动于阔叶林下灌丛草地上、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较发达的阴湿地面上。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上午和下午活动较频繁。性机警而胆怯。雄鸟活动时尤为谨慎,一般是悄然无声,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常伫立不动,注意观察。发现危险,立刻惊叫着奔逃,钻入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一般不起飞。当危险临近或紧迫时,则通过飞行逃离。一般飞不多远,通常飞几十米即降落,落地后继续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飞到树上,但夜间却在树上栖息。鸣声短促而响亮,且越叫越响亮。栖息于海拔150~1500公尺 的热带雨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2]。叫声:孔雀雉叫声宏亮、高昂,似“guanggui--guanggui(光贵)”,傣语称之为“诺光贵”,是因为“诺”是傣语中“鸟”的意思。雄鸟占域叫声为响亮的trew-tree爆破音。雌鸟告警时发出响亮的ga-ga声或作快速的ok-kok-kok-kok叫。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中国仅见于云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双版纳、勐腊、景洪、思茅和海南岛霸王岭、尖峰岭、白水岭、东方、澄迈、屯昌等地林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3月初即见雄鸟出现求偶行为,求偶炫耀为正面型。当雌鸟接近雄鸟时,雄鸟在雌鸟前面,面对雌鸟,降低身体前部、稍展双翅,尾抬起并向雌鸟张开,当雌鸟走开时,雄鸟又恢复常态。通常营巢于低山和山脚地带茂密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树根旁或草丛中地面上,甚简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草茎、树叶或羽毛即成。测量的一个巢的直径为15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2-5枚,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灰黄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40枚卵的测量为43.2-50.3毫米×34.0-38.1毫米,平均46.5毫米×35.9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1天。



种群现状

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种鸡类,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其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坝王岭的密度都在每公顷0.01-0.02只之间,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中科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于90年代初开始驯养繁殖实验并获得成功,已繁育出40余只后代。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视讯

灰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