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灰叶梾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灰叶梾木

灰叶梾木(学名:Swida poliophy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是山茱萸科梾木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呈浅褐色,冬芽为长圆锥形。 产于中国大部分省区。

生长速度快,可作为绿化树种,并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物价值。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灰叶梾木
  • 拉丁学名:Swida poliophylla (Schneid. et Wanger.
  • 别名: 黑椋子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伞形目
  • 科:山茱萸科
  • 属:梾木属
  • 种:灰叶梾木
  • 分布区域:中国大部分省区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范围

3 繁殖方法

4 栽培技术

▪ 种子采收

▪ 播种育苗

▪ 抚育管理

▪ 病虫害防治

5 物种分类

6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灰叶梾木(原变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1.5-8米,稀达10米;树皮浅褐色;幼枝略有棱角,紫红绿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蔗红色,无毛,有微凸椭圆形皮孔。

冬芽长圆锥形,长4-11毫米,密被黄褐色及灰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椭圆形,稀长椭圆形,长6-11.5(-13)厘米,宽2-7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于圆形,稀阔楔形至楔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反卷,上面深绿色,疏生卷曲毛,下面灰绿色,密被乳头状突起及卷曲毛,尤以沿中脉为多,中脉在上面明显或微凹下,下面凸出,侧脉7-8对,稀6对或9对,弓形内弯,在上面微凹下,下面凸起;叶柄红色,长1-2.5厘米,被黄褐色短柔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

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微凸,长2.5-4.5厘米,宽4-9厘米,稀被黄褐色短柔毛;总花梗圆柱形,长3.5-5.5厘米,稀被短柔毛;花白色,直径7-8毫米;花萼裂片4,披针形,长约0.4-0.5毫米,长于花盘,外侧被短柔毛;花瓣4,舌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2-3.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尖,上面无毛,下面有贴生短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盘外侧,伸出花外,长4.2-5毫米,花丝线形,白色,长3.5-4.3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形,2室,长1.3-1.5毫米,浅蓝色至灰色,丁字形着生;花盘垫状,无毛;花柱圆柱形,长2-3毫米,白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柱头盘状,较花柱略宽,有时稍具浅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约1.4毫米,直径1.1毫米,被淡褐色及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花梗圆柱形,长1-6毫米,密被浅褐色短柔毛。

核果球形,直径5-6毫米,成熟时黑色,微被贴生短柔毛;核骨质,近于卵圆形,长3-3.2毫米,宽2.8-3.5毫米,有8条脉纹。花期6月;果期10月。

分布范围

灰叶梾木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生长于海拔1100-3100米的密林或杂木林中。该种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繁殖方法

主要以播种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种子采收


黑椋子种子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成熟。采收时以果实变黑并发软为宜。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15a~30a生壮龄树作母树,将果穗采下,除去穗枝、杂物,放置于通风处阴干,当果皮有了褶皱后即可贮藏。

播种前,将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1d~8d,捞去上浮空粒,果皮变软后捞出去皮(以不压碎种核为度)。然后放人缸内,加70℃~80℃的热水揽匀,立即装人布口袋内,并不断进行挤压揉搓,这样反复多次,直至果皮油脂脱完后,将种核和残渣倒出凉干过筛分离。这时的种子表面还有一层蜡质,直接影响吸水发芽。

因此,还需要在种子内拌入1/2的河沙,125px厚于石碾下不断碾压,直至种子外壳呈粉色为至,然后筛去河沙,将种子放入1%碱水中搓洗,最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播种育苗

一般可用混沙埋藏、温水浸种、火炕催芽和牛粪拌种等4种方法进行催芽。其中混沙埋藏法效果最好。将种子拌入2倍的湿沙放入坑内,盖上一层土,同时坑内竖几束玉米秆或高粱秆。6个月后,出芽率达到最高。育苗地可选择深厚湿润的沙壤土,并要有灌溉条件。秋季播种效果最好,播种量每666㎡用种10~15k。播后覆土50cm~75cm,并稍加镇压。土壤封冻前后灌水2次~3次,以利来年种子发芽。

圃地育苗,土壤保墒很重要。在头一年秋播时,可采用深埋浅出播种法,加大播种深度(4.50cm~150cm),下雪后将积雪扫人苗床,次年4月中旬种子萌动时,将覆盖土刮去1.50cm,使幼苗顺利出土。干旱地区采取深埋浅出法,深度4.1250cm~150cm,效果也不错。另外,除播种育苗外,还可以采用根插和枝接的方法进行育苗。

抚育管理

黑椋子树适应性较强,造林地宜选择土层较厚的阳坡地或不便于耕种的弃耕地。栽植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随起苗、随栽植。春季造林宜早,土壤刚解冻,苗木尚未萌动时最好。黑椋子造林是以培育木本油料林为目的,故造林密度宜适当稀些,并应根据水、肥、土地条件和管理条件而有所不同。

前两年内,每年锄草2次~4次即可,以后每年1次。无论是郁闭前还是郁闭后,每年7月一9月,林地全面犁耕1遍~2遍,既可保墒,又能消灭杂草。四旁栽植的黑椋子可随地形而定,挖壕沟蓄水保摘,促进幼树生长。

黑椋子树萌芽力强,树冠内往往萌发出许多侧枝,一般从幼林开始就要及时整形修枝,2a~3a后定干。主干以1.50m~2m为宜。定干后下部萌发的枝条应及时修去,并在距地面1.50m~2m处均匀留下3个一4个侧枝,以后逐年修去徒长枝、树冠内堂重叠枝和竞争枝等,以保证树形完整、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黑椋子树的主要病虫害为叶斑病、金龟子、地老虎及蝼蛄等,要加强苗木和林地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要及时用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或者用人力摘除病叶、捕捉害虫。

物种分类

海棠叶梾木(变种)(四川植物志)

Swida poliophp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 var. malifolia (Fang et W. K. Hu) Fang et W. K. Hu in Bull. Bot. Res.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为椭圆形,长7-9厘米,先端短渐尖形,基部楔形,侧脉8-9对,排列较密而明显,叶柄长1-1.4厘米;花柱长2.5毫米,柱头头状,略有浅裂。

产四川凉山自治州普格县螺积山。生于海拔2500米的阴坡上。

高大灰叶梾木(变种)(植物研究)

Swida poliophp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 var. praelonga (Fang et W. K. Hu) Fang et W. K. Hu in dull. Bot. Res.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是乔木,通常高达10米;叶片厚纸质或亚革质,较大,近,卵圆形或椭圆形,长9-11厘米,宽4-6厘米;花序密被锈红色的柔毛。 产四川西部的宝兴县中岗。生于海拔2300米的森林中。

主要价值

灰叶梾木为中条山区重要的木本油料及优良速生用材树种,亦为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及园林绿化树种。

早春4月中旬~5月中旬开花,花的芳香可作为蜜源植物,而且用种子榨取的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据调查,2006年底晋城市共有黑椋子面积130h㎡,总株数6万多株,90%以上的树挂果,产量100万kg左右,大约总收200万元。

灰叶梾木木质坚硬,纹理较细,可作建筑、农具柄把、家俱雕刻等用材,叶片可作饲料。黑椋子还是绿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优良树种。[1]

参考文献

  1. 灰叶梾木(huī yè lái mù),植物智,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