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潞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潞城市山西省長治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東北邊緣,海拔高度616~1316米。西北與襄垣縣以山為界,東北與黎城縣隔河相望,東南與平順縣谷嶺交錯。潞城全境輪廓呈不規則四邊形狀,東西長31.5公里,南北寬19.5公里,面積615平方公里。西南與長治市郊區垣川接壤.西南至長治市20公里,西北距省城太原240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623公里[1]

潞城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諧城市、山西省雙擁模範城市、山西省造林綠化先進市、第五、六、八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山西省22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之一。

歷經朝代

潞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古史記載,早在黃帝時期就有炎帝的後裔參盧受封於今潞城市一帶,建立了潞國,他的子孫遂以「路」為氏。

殷商商屬微子封地,稱微子國,春秋時為潞子國,戰國時期,潞子國故地稱為「潞」或「露」,為韓國上黨十七邑之一。當時,潞、露二字可通假,當前仍有存世的韓國方足露布,其地望即今潞城市。秦置潞城縣,屬上黨郡。西晉時期,潞縣一度為上黨郡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潞縣為刈陵縣,縣址在今市區東北25公里處的古城村,後遷今黎城縣古縣鎮。隋開皇十六年(596),黎、潞分設,從刈陵縣劃出南部區域置潞城縣,縣治設在今潞城市區。唐天佑二年(905)權臣朱溫為避其父朱誠名諱,改潞城縣為潞子縣。五代後唐時恢復潞城縣名。宋、元、明、清沿用。

1940年5月,為適應抗日戰爭形勢需要,以邯(鄲)長(治)公路為界分設潞東縣、潞西縣。1941年5月合併,乃稱潞城縣。1954年7月與長治縣合併,稱潞安縣。1958年劃入長治市。1961年,市、縣分設,恢復潞城縣建制,屬晉東南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10月改歸長治市管轄。1994年4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潞城縣,設立縣級潞城市。

行政區劃

全市轄2個街道、4個鎮、3個鄉。

潞華街道、成家川街道,店上鎮微子鎮辛安泉鎮翟店鎮合室鄉黃牛蹄鄉史回鄉[2]

科教文衛

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基礎教育全面發展,「普三」、「普九」成效明顯,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推進。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創建省級文化先進市並通過複查,出版了《潞城市志[3],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一座。愛國衛生運動紮實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加大,屬省級衛生城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9個,衛生技術人員531人,醫生267人,床位497張。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國家體育先進市(縣)成果得到鞏固,老年體協工作受到國家表彰。計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口自然增長率連年控制在7‰以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交通路線

鐵路:中國鐵路總公司邯長鐵路(邯鄲-長治)潞城站[4]、微子鎮站

公路:G22 青蘭高速、G2201 長治繞城高速公路、Kokudou 207(China).svg 207國道、Kokudou 309(China).svg 309國道、Kokudou 341(China).svg 341國道、Shoudou

102(China).svg 102省道、Shoudou 324(China).svg 324省道。

人口民族

潞城首屆城市定向越野賽原圖鏈接來自搜狐 的圖片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潞城市常住人口226874人。

現居住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傣族土家族等8個民族。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種有石灰岩石膏白雲石鋁土礦鐵礦水泥粘土等10多種,尤以白雲石、石膏、石灰岩、煤炭著稱。白雲石儲量約2.2億噸,占到山西省已探明儲量的90%;石膏儲量約4億噸,礦床集中、品位高、埋藏淺、易開採;石灰岩分布面積達310平方公里,儲量約5億噸;煤炭分布面積22.2平方公里,原煤儲量約2.4億噸[5]

潞城市以礦業及其相關工業最為突出,有石灰岩石膏礦白雲岩水泥粘土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硫磺礦縮略圖 [6](無色透明純淨的方解石),鐵礦,銅礦等礦產。潞城市轄區內有王曲電廠、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風景名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起寺東邑龍王廟李莊文廟、[[李莊武廟]。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合室遺址潞城文廟潞河古城及墓地[7]

紅色聖地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8]

視頻

潞城市相關視頻

潞城宣傳片 宣傳片
中礦潞城石膏實驗基地被命名為山西省科普基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