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漳墩镇位于南平市建阳区东部,东经118`53'--118`92',北纬27`31'--27`30'之间,是闽浙路程最短的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处,与松溪、政和、浦城、建瓯相连,距市区和横南铁路50公里,205国道8公里,距合福高铁武夷山东站40公里,武夷山机场60公里。全镇方圆303.97平方公里,山地35.2万亩,下辖25个村(居)委会,现有人口30142人,6705户。漳墩境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原始次生林广泛分布,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枫树林区余成片的檵木林,其中紫溪里森林公园地形地貌独特,满布流泉飞瀑,奇石深潭与珍惜林木。公路漳北线一线生态优美,环境清幽,溪流澄碧。漳墩镇因其花岗岩地貌发育充分,地质造型奇特,深层天然温泉(氟泉、硅泉)水质优良,储藏量大,极适养身与理疗;漳墩镇属原中央苏区县,是闽北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闽北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少数几个红旗不倒乡镇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苏区领导人黄立贵、陈贵芳等长期在此领导革命斗争,点燃闽北革命烈火的路下桥暴动动员大会在漳墩镇北盂村召开;漳墩镇民族风情浓郁,畲乡风韵多姿多彩,是建阳区畲族同胞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堆后民族村老鸦窠自然村为纯畲族村寨,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畲民载歌载舞,隆重欢庆民族节日,彰显民族团结。漳墩镇历史悠久,是小白茶的发源地,清乾隆三十七年南坑村萧氏兄弟始创白茶,漳墩贡眉白茶畅销东南亚各国与港澳台地区,东奎杨梅、漳墩板栗、千亩建莲闻名遐迩。[1]

中文名: 漳墩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南平市建阳区

地理位置: 建阳区东部

面 积: 303.97 km²

下辖地区: 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漳墩镇

电话区号: 0599

邮政区码: 354209

气候条件: 山地气候

人口数量: 30142人(2013年)

著名景点: 马当山\白鸡仙\七层潭

车牌代码: 闽H

方 言: 建瓯话

目录

畲族风情

建阳漳墩镇是闽北老区镇,也是建阳少数民族(畲族)的主要居住地。主要分布在陈元、碓后、苏元、上乾等七个行政村。全镇现有畲族人口达4600多人。漳墩中学是全市惟一的一所民族中学。

民族传说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畲族居民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漳墩镇畲族山村,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农耕”与“开山”是畲族的生产模式。山中茶叶、锥栗、竹林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有闭路电视和自来水。这两年来,有些村还修了水泥公路。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改善,村村还建立了文化中心。畲族人变山为宝,发展多种经营,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4年少数民族村年人均收入2750多元,比改革开放前翻了一番,达到全镇水平。畲族人在迁徙过程中,继承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他们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手工艺品种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活动。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

民族风俗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为畲民姓雷的和姓兰(蓝)的节日。畲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吃乌米饭。这个历史已相传了一千多年,据说是唐总章二年,官府大汉族主义歧视压迫畲族人民,那时畲族有一名英雄叫雷万兴,领导畲族人起来反抗。他们被朝廷军队追赶,围困在一座大山中多天,处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大家都饿得没办法了。雷万兴叫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而此时正值冬天寒冷季节,山林中野生植物都已落果。惟一的只有一种叫乌念树的果实还在枝条上没有掉落,这种树在大山里很多,大家把此果采回来后给雷万兴吃,雷万兴吃后感到非常好吃,此果又香又甜,雷万兴便下令畲军大量采集此果,以备畲军充饥,这样维持了几天后,得到了外援部队支援,终于解困了。但这种反抗没有得到成功。后来,官府对畲族歧视和压迫变本加厉。第二年春,雷万兴第二次带领畲族人反抗官府,取得胜利的这一天,正是三月初三。这天雷万兴感到特别高兴,突然想起被官兵围困时采果一幕,此时正值春天没有乌念果,就令畲军采乌念树叶来煮饭,结果饭吃起来特别有香味,于是畲民“三月三”吃乌饭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农村建设

漳墩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胆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使农村的路好走了,生活质量提升了,为“三农”服务水准提高了,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农村各项设施建设

漳墩镇24个村中有17个老区基点村,全镇方圆303.97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化。完善集镇道路下水道、照明路灯、垃圾转运站和农贸市场公厕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水利、通讯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作条件。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漳墩镇是贡眉白茶的故乡,也是锥栗的主要种植带。该镇把白茶、锥栗作为特色产业来抓,为贡眉白茶注册了“建溪春”商标,建立了锥栗丰产示范片和标准化茶园,拉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有白茶2.6万亩,并形成年精制白茶1.2万吨的加工能力,全镇锥栗年产量1400吨。在发展“短、平、快”种植方面,漳墩镇积极扶持发展烤烟生产,全镇烤烟面积达到3300多亩,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镇里对“站办所”职能相关的部门进行整合,组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同时确定了各中心服务职能,制订了《机关干部效能管理办法》,严格镇机关上班签到制度,请假制度,完善了文明接待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等十多项管理制度。为规范村干部工作,还制定了《村干部效能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村干部和村小组长及村属聘用人员列入效能管理对象,通过推行村干部效能管理办法,增强了对村干部行为的约束,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经济发展

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1.45万吨“六大特色”效益农业初具规模,拥有茶园1.65万亩,锥栗2.8万亩,毛竹3.0万亩,烤烟1300亩、莲子3000亩,食用菌1200万袋,全镇乡镇企业4900万元,农业总产值13194万元,人均纯收入2518元。同时漳墩镇是世界“著名“贡眉”白茶的故乡,又是建阳市锥栗、杨梅的主产区,镇内林茂粮丰,资源丰富,木材畜积量70多万立方米,严川、周历花冈岩1600万立方米,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拥有碧绿而深不可测的七层潭,可容纳百人,旋风不断的仙人洞,古老而神奇的姐妹连体樟,湛称林海中的奇葩。在新的世纪中漳墩人民满怀激情开拓创业,拼搏竞赛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优惠的条件真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共同振兴漳墩经济。

茶叶产业

漳墩镇是中国贡眉白茶的故乡,全镇茶园面积为1.65万亩,主要品种有贡眉、白牡丹、水仙、肉桂及绿茶等,2003年全镇茶叶产量为356吨,产值2136万元。茶叶产业是漳墩镇“以山兴镇”的重大项目之一。近几年来,漳墩镇不断改造低产茶园,力争实现茶园高标准化、有机化、无害化,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镇里还着重抓好杭下白茶良种选育园和龙安、松元千亩茶叶基地村建设;在流通上,立足于树品牌,促销售成立漳墩茶叶协会,注册了“建溪春”商标,2002年“五一”250克精装贡眉白茶上市,2003年成立了漳墩镇兴业茶厂又开发出3个精包装茶系列,进一步提高漳墩茶叶知名度。三年后漳墩镇高标准茶园将达到2万亩,以重振万担茶园的雄风,年产值达5000万元,年创税160万元以上。

白茶

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不经炒、揉直接萎凋而成的片叶茶,属(轻度)发酵茶类。因它采摘嫩度要求高,一芽二叶采(银针采单芽),具有“三白”(芽白、第一、二叶带有白毫毛)因而得名白毫茶,简称白茶。主要产品有小白、大白、水仙白,商品名称分贡眉、寿眉、白牡丹、白毫银针,俗称传统白茶。白毫银针的原料是政和大白茶(大白)、白牡丹原料是大白和水仙白。1970年后,也将福云品系加工的白茶拼配成白牡丹。贡眉、寿眉原料是小菜茶等有性群体品种采制的小白茶。漳墩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形成白茶主产区的,当时该镇南坑村肖氏从当地小白茶群体品种中选育出良种,始称南坑“小白”,亦称“白毫茶”。据《建阳县志》记载“‘白毫银茶’,出西乡紫溪二里(今建阳市漳墩镇、回龙乡),采力极精,产额不多,价值贵,由于广客来买,南安、金山等埠其销路出”。白茶是福建省的传统特种外销茶,在漳墩镇具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漳墩镇生产的“贡眉、寿眉”为全国独有白茶品种,贡眉白茶在1984年合肥全国的名茶品质鉴评会上被授予“中国名茶”的称号。同时生产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等。所生产的白茶,具有清心明目,清热解暑及解毒之功,其色、香、味、形独树一格,为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华侨富商的高级饮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我市场信息白茶产品竞争力强、卖价高、销路稳,且久负盛名,长盛不衰,被誉为白茶类的“一枝独秀”。

漳墩白茶发展动态

1984年在合肥举办的全国名茶鉴评会上,漳墩贡眉白茶被评为中国名茶称号。1998年—2001年在漳墩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扶持鼓励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发展高标新植茶园0.6万亩,使全镇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2002年漳墩镇政府出资为白茶注册了“建溪春”白茶商标,并于“五一”250克精装贡眉白茶上市,同时成立了漳墩镇茶叶协会。并在杭下村建立了50亩小白茶良种选育基地。2003年原漳墩、杭头两白茶精制厂联合重组,成立漳墩镇兴业茶厂,开发了“建溪春”牌白茶三个系列小包装产品上市销售。同年“建溪春”牌白茶商标被南平市评为知名商标。

锥栗产业

漳墩镇种植锥栗已有300多年历史,全镇有锥栗种植面积为2.8万亩,主要分布在苏元、凤凰、焦坑等高山地一带,栽培品种有白露仔、大黄榛、乌壳长芒等,2003年全镇锥栗投产2.2万亩,总产量达460吨。漳墩镇将锥栗产业列为“以山兴镇”三大项目之一,在生产上加强科技培训,增加科技投入,推行锥栗园深翻施肥,套种牧草等无害化管理,镇里重点抓好三个示范基地村建设,苏元5000亩高标准丰产示范片,凤凰5000亩矮化高产示范片,焦坑200亩无害化生产点,在流通上准备为漳墩锥栗申请商标,争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提高漳墩锥栗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粮食产业

建阳素有“闽北粮仓”之称,而漳墩又是建阳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全镇现有耕地面各4.2万亩,2003年粮食总产达1.45万吨。漳墩镇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注重对农田的基本建设的投入,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漳墩镇粮食生产环境,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特别是再生稻的大面积推广,在种植来内部结构调整中填补了因双早面积的锐减造成的国家贮备粮不足的缺口,加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就地加工转化,确保了种经济效益和积极性,从而使漳墩镇粮食产业沿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毛竹产业

漳墩镇现有毛竹面积3万亩,主要分布在姜地、外屯、苏元等村,通过这几年来的深翻施肥管理,毛竹亩立竹数达到120根,平均胸径8厘米,2002年毛竹总产值为900万元,现有毛竹制品厂三家。毛竹是南平市竹业擂台的重台戏,也是漳墩镇“以山兴镇”的三大项目之一,近几年漳墩镇狠抓林改政策落实,实行毛竹山分户承包经营体制,在生产上重点培育笋竹两用毛竹林,主要采取留笋养竹、深翻施肥、垦复扩鞭、标号经营、合理采伐,各村现已建好示范片面积1000万亩,镇里重点建好外屯、姜地丰产示范片和竹口低改示范片。在流通上,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好笋竹加工文章,搞好清水笋罐头,竹制品开发等,提高竹业的综合效益。三年后,毛竹将发展到3.4万亩,竹总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创税80多万元。

食用菌产业

漳墩食用菌生产已有数十年,最早从段木香菇、木耳栽培发展到袋栽香菇、木耳、茶薪菇、杏鲍菇以及竹荪、灵芝等8个品种,全镇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000万袋以上,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随着京祥、等专营食用菌出口的公司在漳墩落户,引进了100多家收购加工食用菌的客户使漳墩菇市越办越红火,成为闽北重要的食用菌聚集散地,未来漳墩食用菌产业将朝着木材低耗或不耗的珍稀食用菌方向发展,逐步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空地的自然资源,推进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

莲子产业

莲子生产是漳墩镇的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漳墩、赖屯、外源等双季稻种植区,长期以来以本地种莲为当家品种,面积在千亩以内,近几年来,漳墩镇陆续从建宁、广昌等地引进建莲和太空莲2号等优质莲种,由于新品种籽大粒白,品质佳,性能好,迅速推进漳墩镇莲业的发展,2001年,漳墩镇共有莲田面积3000亩,年创产值300万元。漳墩镇水田多,宜种莲面积就有1.2万亩,发展莲业潜力大是漳墩镇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生产上,要加大建莲和太空莲的推广力度,加强对莲农的培训,镇里重点抓好赖屯高产示范点建设,促进方法改变。在流通上要积极培植当地的营销队伍,确保销售渠道畅通,抓紧与银鹭和蓝田公司联系,争取引进加工与保鲜技术,进一步推动莲业发展。

视频

建阳漳墩镇贡眉白茶传统技艺制作传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