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步魯山,尋覓一縷輝耀千年的至聖榮光(夏紀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29日 (一) 21:44 由 潘多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漫步鲁山,寻觅一缕辉耀千年的至圣荣光'''<br><img sr…”)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漫步魯山,尋覓一縷輝耀千年的至聖榮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漫步魯山,尋覓一縷輝耀千年的至聖榮光》中國當代作家夏紀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步魯山,尋覓一縷輝耀千年的至聖榮光

那是一個百家爭鳴,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人神往的時代

把目光投向先秦,春秋爭霸,戰國縱橫,大時代下是後世中國宏觀歷史架構和大哲學命題建構的關鍵期,為中國文化打下了寬廣的基礎,為中國人構建出了最為本真的精神內核。

先秦,中國思想最開放的時代,沒有之一。後世兩千年再也尋不到那樣一個百家爭鳴,諸子爭輝的時代。處於奴隸社會,很多制度還不成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混亂」的狀態,所以缺少了政治的束縛,出現了空前的自由,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凝練的時空。讓「思想」,這人類之所以為人的品質閃耀出了時代的光輝,閃耀出了人文的光彩。

社會處在巨變轉型期,很多制度正處在發育的不成熟階段,眾多思想流派異彩紛呈,諸家學說交相輝映,既有互相攻訐駁難,也有相互吸收融合。所有的這一切,有一個共同的基調——「自由」。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後世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兩千年前那個時代最好的注釋,也是對後世學者治學為人提出的學術規範。

「哲人奇節,真宰茫茫,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王國維先生當年頤和園魚藻軒的縱身一躍,為漫長的中國古代學術打下了一個句點,但那從兩千年前貫穿至今的學術精神卻從未斷絕。

一聲投湖的巨響驚醒了古老民族沉睡的夢,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下那濺起的水花,閃耀着學術的光輝,一個偉大時代的帷幕被緩緩地拉開了,那是一個需要大師並產生了大師的時代,陳寅恪、傅斯年、梅貽琦、聞一多、金岳霖、趙元任等等,一大批學人南渡北歸,用跋涉的生命呼應着兩千年前那些偉大的靈魂。

諸子百家,百家諸子爭鳴;千家學說,學說縱橫萬千。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十二家發展成了學派,在這十二家學派中,除了被後世推崇的儒道兩家之外,影響最大,勢力最強的當屬與儒家並稱「世之顯學」的墨家。

因歷史的諸多原因,千百年來,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一大批學人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其被塵封的思想終於再次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走進墨家,走進兩千年前那片學術的星空,要想近距離的感受思想的魅力,尋覓文化的基因,我們首先要走近一個人。

他,就是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戰國初宋國魯陽人,現河南省魯山縣人。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其學說影響之大與儒家當時並稱為「顯學」。儒家注重「繁文縟節」,其所倡導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而墨家則「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更隨性自由,其「兼愛」思想更具普適性,「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這和儒家所倡導的「正統論」「貴族世襲」可謂截然不同,這使得墨家得到了大量勞苦大眾的擁護,一股巨大的思想風暴席捲了諸侯列國,楚國人更稱之為「墨子,北方賢聖人。」

儒墨對立,思想針鋒相對,出言甚至帶着幾分怨毒,欲致對方於死地而後快!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荀子更視墨家為「役夫之道」。同樣,墨子雖師出孔子,但對孔子卻沒有任何尊敬之意,所謂「孔丘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儒之道足以喪天下」。

兩家學說,一個適用於廟堂,一個適用於江湖,這也為封建一統後墨家絕跡打下了伏筆。拋開學術思想的爭執,憑心而論,繼孔子後有着更大成就的宗師級人物當屬墨子。據考證,極有可能孔墨二人處於同一時代,那樣的話當是雙峰並峙,非儒即墨。

儒家雖大多時候窮困的「累累若喪家之犬」,但追求身份、名節、地位、排場,一直都是樂此不彼的。墨家則「興萬民之利」「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是真正的徒步匡扶天下。

公西華使齊,乘肥馬,衣輕裘,華貴至極;孟子稷下學宮講學,車駕數十輛,隨從數百人,大張旗鼓,浩浩蕩蕩,可謂極盡了榮華。墨子為了宋國之安危,孤身一人徒步十天十夜,行數千里到達楚國郢都勸楚惠王罷兵休戰。儒墨之別,其所踐行的價值觀可謂涇渭分明。

諸子百家中,墨家可謂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墨子製造的戰爭中使用的防禦器械之精巧實用可謂無人出其右,遠超當時舉世聞名的公輸班。若把諸子百家視為「文科」的話,那麼墨家是唯一的「理科」。

生前越偉大,死後越寂寞。墨子去世後約一百五十年,秦統一了六國,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王朝建立了起來,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此結束,結束的是一個學術空前自由的偉大時代,然而思想卻不曾斷絕,斷絕的只有墨家一家!作為曾與儒家分庭抗禮的一代顯學,墨家最後流傳下來有姓名可考的學生竟不到四十人。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予墨子的評價,苦於資料不足,太史公僅用這24個字草草交代了墨子傳奇的一生!禁不住慨嘆,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在古書典籍中的形象竟是如此寒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壓制下,墨家終於成為了歷史長河中遙遠的絕響!

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雖歷經千百年的壓制埋沒,但經過後人的不斷發掘整理,我們終於意識到了墨家思想的偉大之處。其所提倡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思想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甚至是超越了時代的思想

如今的國學熱,呈現出儒家一家獨大的態勢,只想大聲地告訴中國人:我們文化最初的建構源於兩千年前百家爭鳴的大時代,那些諸家派別的古聖先賢共同給我們打下了中華文化的根基與傳承的質素!

儒家文化的薰陶造就了我們溫文爾雅,溫柔敦厚的性格。同時,不要忘了,在我們的血液里依然有着「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俠義精神,那種急人所難,見義勇為的精神一直不曾離我們遠去!

歷史的輪迴里仿佛潛隱着一股宿命: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墨家學說走向絕跡;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衰微,墨家被重新發掘,塵封了兩千年後重見天光。

清末民初,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開始受到重創,潛隱在民間的精神活力開始被調動起來,墨子開始從故紙堆中重新被發現。

梁啓超斷言「今欲救亡,厥唯學墨。」其認為我們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里兩千年,實屬不肖!近代中國,很多學者認為我們的民族缺乏論理精神,缺乏科學精神,而兩千年前墨家的先哲們早已把這些質素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蔡元培把墨子比作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孫中山先生更是在《民報》創刊號中故意把孔孟老莊丟到一邊,獨把墨子推崇為中國「平等」「博愛」的宗師。

歷史終於給了墨家應有的地位和尊崇。緊接着,一個可以呼應先秦諸子的思想爭鳴時代順勢而來,一大批學人在大時代里成就了中華文化最後的絕響。如果用一句話予以概括,還是陳寅恪先生的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為合適不過!

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百年前,魯迅先生給出了回答: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墨子及其門人,算得上一根脊樑。

一根被歷史遺忘的脊樑!

一根需要被重新拾起的脊樑!

千年古邑,舊屬汝州;墨子故里,大美魯山。

漫步魯山,在山山水水間尋覓歷史留存的記憶,尋覓到的是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不屈精神的偉大傳承。

曲高和寡,空谷足音,超越了時代的思想終於在塵封了兩千年後重新閃耀出了璀璨的光芒。墨子,並未離我們遠去,其思想早已潛移默化進了中國人日常的生活和思想言行中。

堯山巍巍,滍水悠悠。墨子有幸,是魯山這方山水滋養了一代聖哲睿智的思想;魯山有幸,因為有了墨子的存在,讓這方土地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的坐標中熠熠生輝。

漫步魯山,走近墨子,尋覓一縷輝耀千年的至聖榮光。[1]

作者簡介

夏紀舟,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