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步济南市芙蓉街(尹燕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漫步济南市芙蓉街》中国当代作家尹燕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漫步济南市芙蓉街

小时候就听一些混济南的灵通人士讲些济南市里的故事,泉哥与二峰叔还有虎臣表哥说的最多的就是芙蓉街,讲到如何好,又怎么妙,说到精彩处,竟然眉飞色舞,手舞足道起束,啦起芙蓉街的名吃来,还一个劲地吧唧吧嗒起嘴来了。

这么一讲,我就心向神往起来了。 去年夏天,我忙里偷闲去了济南市里,急忙到了芙蓉街,知道了芙蓉街的品相与状况,是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是一条泉城济南特色的老街和小吃街。芙蓉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街,因为街上有芙蓉泉故而得名。 这个芙蓉街北起西花墙子街南口,南至泉城路。东邻马市街,通起凤桥街、翔凤巷和芙蓉巷,西邻玉环泉街,通省府东街。青石板路面,全长432米,宽4.6米。 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人们住在这儿有多美?有诗为证:“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这是清代一诗人董芸写的《芙蓉泉寓居》里的句子。 我反复查了济南掌故的几本书,又到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买书查对资料,知道了以下情状: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门前外泮池,取名叫“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时的住户大多住在街的西侧,家家户户邻溪水,一派江南风光。 清顺治年间,人们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桥,取名“青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桥首建一牌坊,坊额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大字。康熙初年,芙蓉东侧也逐渐建起了民房和店铺,自此街上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遂将街中的“梯云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沟。在芙蓉街周围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故而许多商家在此开业,芙蓉街成为繁华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开设“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济南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在街上开业,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创办济南教育书社。

清光绪年间,济南最大的百货店“文升祥”在街上开业。街上还有“宏升斋”等鞋帽铺,“恒祥兴”等绸布庄,“聚蚨祥”等染坊,“宝善斋”等钟表店,“容芳馆”等照像馆,“民华堂”等理发所,专卖养蜂用具、花卉种子及农药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药、西药、笔铺、京货店、首饰店、书籍、字画、文具、南纸、乐器、服装、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铜锡器、小吃店、钱行等。 1956年后实行转并,多数店铺转为厂房和住宅。1978年以后,逐渐又变成小吃一条街,政府对芙蓉街的开发建设非常重视,曾邀请清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来济做过芙蓉街复原及建设规划,设计芙蓉街展宽为8公尺左右,新开“芙蓉河”宽10公尺,河两边为6公尺的顺河街,沿滨2公尺宽的斜坡绿带或涉水石阶,绿带内种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楼和小吃店,沿河建骑楼式茶室,交通路口处建拱桥,到时将是“楼向柳边起,船在画中游。”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户,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脚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的热闹。 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除文庙外,龙神庙等其他三座庙宇已经殒没,但芙蓉街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龙神庙的真实的故事。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著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关于不明确时间问题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据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雾气便是温暖的地面空气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结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据老人们回忆,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虽是午后,但依然有小吃店的伙计在当街忙碌,日复一日的忙碌,是过不完的日子。 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有推倒的旧屋,裸露着屋梁,正有泥瓦匠在那儿调水和泥水,要建一座新的出来。 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旧的屋子上亮白耀眼。还有百年老字号玉谦旗袍店,似乎在见证着芙蓉街的悠久历史。 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 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更是其街传神之笔。 走进现实中芙蓉街就好象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但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虽然她与仅一街之隔高楼通衢、车水马龙的泉城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如果你留心的话,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济南》等影片中不难发现芙蓉街的身影。老街上经常有蓄着大胡子、手里拿着喊话筒的导演和留着长头发的摄影师还有一队一队的鬼子兵骑着大马在老街上走来走去。这时候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跟在演员后面到处跑,但老人们见了这种场面却只是摇头。剧组总是来去匆匆,留下的只是遗弃了的破旧道具和临时化妆室内说不出名字的东西。哦,当年的风华已经不再,那些演绎电影老故事的艺术家们有的走了有的却到了风烛残年,但故事年轻着,人物仍豪迈着。 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压实的柏油路取代了年迈的石板路,街道两边来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浓烈的气味取代了当年文庙传出的袅袅香烟。 芙蓉街象一个没落了的贵族,虽然破旧的华服依旧在身但还得为了晚饭而四处奔波。老街变了,变得让身居老街多年的老人不认识了。 我在街中留连往返,阳光照人,天太热了,但我却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老街景色,想从每个有些古旧的旧瓦宇旧古砖中扣出老故事老人物,我想,这条街上曾历过多少风雨多少风流呢?各个历史的节点又出现过多少勇立潮头的山东汉子呢?有多少文人雅士曾漫步街头或宿居其地而吟风弄月,甚或狎妓吟酒呢?历史在说,泛黄的书页在吟泣。 但是日久生情,人们一时间也舍不得这里,毕竟是在老街上娶妻生子、生活了几代人,漫步在芙蓉街上,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青石板路,再也听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声,但经年累月世事沧桑的历史沉淀会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个故事来。你要把脚步放轻些、再放轻些,我仍寻摸着,从有些现代的装饰里看到了古瓦翘檐,古宅遗迹,老石旧槽,闻到了历史悠久的气味儿………[1]

作者简介

尹燕忠,男,中共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