濺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濺蝕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濺蝕,是指雨滴直接打擊地面,使土體分散,並分離出細小顆粒,被飛濺雨滴帶起而產生位移的過程。濺蝕發生在地面產流之前,是坡面水蝕過程的開端。濺蝕破壞土壤結構,使地表產生紊流,增強分散土粒的搬運。濺散的細粒,堵塞土壤孔隙,阻滯降水人滲,增加地表徑流及其侵蝕沖刷力。因此,濺蝕是侵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濺蝕強度取決於雨滴動能、地面坡度和土壤的抗剪強度。測定濺蝕量的方法有濺蝕杯法和雙球濺蝕盤法等。增加地面覆蓋,避免或削減雨滴對地面的直接打擊,則是防止土壤濺蝕的根本性措施。
濺蝕(rain splash)又稱雨滴擊濺侵蝕。具有一定動能的雨滴從空中落下,直接打擊土壤表面或薄水層引起的飛濺作用,使土粒分離、位移的現象。
影響因素
降雨雨滴的動能是決定濺蝕率的主要因素,其大小取決於降雨強度、雨滴大小分布和下落地面雨滴的末速度。雨滴擊濺起的顆粒作拋物線運動,橫向移動的距離大約是其高度的4倍,在坡面上向下坡方向擊濺移動的距離遠比向上坡的大。細顆粒被濺蝕,留下的粗顆粒在雨滴的打擊下進行蠕動,實際上成為防止濺蝕的保護層。地面薄水層厚度與雨滴直徑相等時,濺蝕率最大;水深大約超過3倍雨滴直徑時,濺蝕近於停止,此時雨滴擊濺,增加紊流作用,加大流水的輸沙能力。濺蝕的實際搬運能力較小,但有較大的分散土塊的能力,為徑流片蝕提供大量的分散物質。增加地表覆蓋度是減少濺蝕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