溅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溅蚀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溅蚀,是指雨滴直接打击地面,使土体分散,并分离出细小颗粒,被飞溅雨滴带起而产生位移的过程。溅蚀发生在地面产流之前,是坡面水蚀过程的开端。溅蚀破坏土壤结构,使地表产生紊流,增强分散土粒的搬运。溅散的细粒,堵塞土壤孔隙,阻滞降水人渗,增加地表径流及其侵蚀冲刷力。因此,溅蚀是侵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溅蚀强度取决于雨滴动能、地面坡度和土壤的抗剪强度。测定溅蚀量的方法有溅蚀杯法和双球溅蚀盘法等。增加地面覆盖,避免或削减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则是防止土壤溅蚀的根本性措施。
溅蚀(rain splash)又称雨滴击溅侵蚀。具有一定动能的雨滴从空中落下,直接打击土壤表面或薄水层引起的飞溅作用,使土粒分离、位移的现象。
影响因素
降雨雨滴的动能是决定溅蚀率的主要因素,其大小取决于降雨强度、雨滴大小分布和下落地面雨滴的末速度。雨滴击溅起的颗粒作抛物线运动,横向移动的距离大约是其高度的4倍,在坡面上向下坡方向击溅移动的距离远比向上坡的大。细颗粒被溅蚀,留下的粗颗粒在雨滴的打击下进行蠕动,实际上成为防止溅蚀的保护层。地面薄水层厚度与雨滴直径相等时,溅蚀率最大;水深大约超过3倍雨滴直径时,溅蚀近于停止,此时雨滴击溅,增加紊流作用,加大流水的输沙能力。溅蚀的实际搬运能力较小,但有较大的分散土块的能力,为径流片蚀提供大量的分散物质。增加地表覆盖度是减少溅蚀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 ↑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