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Hunan Museum),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其用于2017年11月29日,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 。[1]

据2020年4月博物馆官网显示,湖南省博物馆有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省博物馆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 2008年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 中文名称:湖南省博物馆
  • 外文名称:Hunan Museum
  • 类 别: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
  • 地 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 竣工时间:2017年11月29日
  •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 馆藏精品:素纱襌衣、T型帛画、辛追、豕形猪尊
  • 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
  • 门票价格:免费景区等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目录

简介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开福区,毗邻烈士公园,它筹建于1951年,并于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4A级旅游景点。馆中的藏品达18万余件,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除此之外,博物馆中常年举办各式各样的临时展览,比如“走向盛唐展”“国家宝藏展”等,旨在传播湖湘特色文化。其实,湖南省博物馆最早的前身成立于1904年,在尔后的百余年内,它几经更迭,才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湖南省博物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湖南省博物馆的悠久历史吧!

1904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倡导,梁焕奎龙绂瑞等筹款,湖南省建起了一座博物馆,与已有的图书馆、教育馆合并,全称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主要陈列人体和动物模型,开放约一年时,教育博物馆部分被撤销;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开馆;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但不幸的是,1930年,它在战争中被毁;1951年3月,湖南省政府决定着手重建省博物馆;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建成开馆,还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览;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汉墓被发掘,湖南省博物馆中一下子增添了许多震惊中外的珍贵文物;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建造了建筑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后改造成保护与展示并用的场所),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近三十年的关键作用;1971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的矿物之类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1979年将馆藏动植物标本借给了长沙市第一中学,至此,湖南省博物馆开始了从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到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的转变;

1999年,由国家和省财政共同投入1.2亿元新建的新陈列大楼竣工;2003年至2004年,湖南省博物馆打造的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龙头的基本陈列,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实施免费开放;2008年,湖南省博物馆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2]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郴州学会组建郴州学会博物院,后因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倡导,士绅梁焕奎、龙绂瑞等筹款,在省垣再次兴办一所博物馆,与图书馆、教育馆合署,全称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主要陈列人体和动物模型,开馆约一年,后教育博物馆部分被撤销 。

民国时期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二十四日,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开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

民国十九年(1930年),湖南省立博物馆毁于战火,后再未恢复 。

新中国时期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西北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对能反映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览。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发现与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支持。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建造了建筑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后改造成保护与展示并用的场所),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近三十年的关键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的矿物之类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1979年将馆藏动植物标本借给了长沙市第一中学,至此,湖南省博物馆从建馆之初的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逐渐向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的转变。 1999年,由国家和湖南省财政共同投入1.2亿元新建的新陈列大楼竣工,新陈列大楼的建设是世纪之交湖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实施免费开放。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决策实施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得到省发改委批复立项。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和评选工作顺利完成,日本矶崎新工作室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团队成为中标单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省博物馆进入“边建设、边开放”阶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工程投资总概算约8.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工程进入建设阶段,博物馆旧馆暂停对外开放服务。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3]

馆藏文物

综述

湖南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1] 。

馆藏精品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 通幅印,绘20组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及叶子彩绘而成 。[4]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

商代象纹铜铙

商代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铣间宽46.2厘米,重67.25千克。 商代象纹铜铙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左、中、右三边装饰有6只虎、6条鱼和11个乳钉。 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宏亮 。

T形帛画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

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套棺的第三层。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色调,彩绘龙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文物,1973年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

人物御龙帛画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其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导引灵魂升天”图。这幅帛画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5]

黑地彩绘棺

黑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绘棺之间,是套棺的第二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黑地彩绘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虚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

商代豕形猪尊

商代豕形猪尊高40,长72厘米,于1981年在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区)出土。

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安装此管的作用是便于人们搬运。猪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 。[6]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时期文物,长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龙凤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髻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下层绘一弯月状物或以为是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7] 帛画绘画以白描为主,间以单色平涂,其线条流畅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备,尤其是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形成一驰一张的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

素纱襌衣

曲裾素纱禅衣,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软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特别引人注目。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8]

兰亭序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还有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 。[9]

辛追

辛追(约前217年~前168年),生于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岁。

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10]

主题馆藏

  • 众神世界——馆藏神兽铜镜选介

神兽镜是指以高浮雕手法纹饰西王母等神人、龙虎灵禽等神兽的一类古代铜镜,最早出现在东汉中期,流行于东汉末至三国,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根据纹饰内容和构图,神兽镜可分为环状乳神兽镜、对置式神兽镜、画纹带神兽镜、重列式神兽镜等类型。神兽镜工艺繁复,构思精巧,思想内涵深厚,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11]

  • 无银无花不盛装——馆藏苗族银饰精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湖南省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地区。苗家人爱银,银在苗族的传说中是光明的象征,也是富裕的标志。而且,以前苗家的服饰都是靛蓝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银饰来装点,更能衬托出银饰的亮眼以及服饰的珍贵。有的苗族盛装上几乎镶满了银饰,可谓银衣华服。

  •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滑石器撷珍

滑石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矿物,其被应用于工艺制作,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懂得在制陶时掺入滑石粉,使陶器滑润不粗糙,且质坚耐用 。[12]

  • 珠光宝“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珠管文物拾零

珠、管是珠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大多出自墓葬,材质非常广泛,有金、银、铜、陶、瓷、玻璃、玉、石、翡翠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等等,制作工艺依质地不同各具特色。以商代、战国、两汉时期的为最多 。

  • 衡州窑青瓷精品赏析

湖南青瓷烧造始于东汉,一直持续到唐代,长达八九百年,窑口在今天湘北湘阴一带,青瓷玻璃质感很强,呈色青绿或青黄。唐代中期崛起的长沙窑以彩瓷为特色,兼烧青瓷 。

  • 文献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集粹

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湖南省博物馆研究价值最高的藏品之一,数量、种类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一个长方形漆盒中。帛书的主人是西汉初期的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这些帛书的质地均是生丝织成的细绢。现经专家学者整理,出土帛书有50余种,10多万字,大多是失传已久的珍贵文献 。[13]

  •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历代碑帖珍粹

碑帖文物不但是书法因袭的载体,还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的功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一脉。现今市场上翻印的碑帖虽多如牛毛,但真正据之善本、印刷上乘的仍然少之又少。湖南省博物馆藏碑帖文物,典藏丰富,内涵充实

  • 仿玉风格的玻璃器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玻璃器中,有一部分战国时期的玻璃器特别显著,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而且其形制、纹饰亦是仿照玉器制作而成,为仿玉风格的玻璃器;品种主要有:璧、环、璜、剑首、剑璏[zhì]等,其数量之多,居全国博物馆之首 。[14]

  • 雕绘天下——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湖湘石雕精品

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特产菊花石、明山石、楚石(墨晶石)、道州石、永州石、澧州石、辰州石、黄蜡石等,或纹理天成,或色彩斑斓,或质地润泽,早已名闻遐迩;当地巧匠因材施艺,或雕为砚屏,寄情于文房秘阁;或琢为门楣梁柱,顶立于湖湘山水间 。

  • 画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扇面精品

国人用扇的历史源远流长,扇的功能也不断在丰富演变。

  • 明月飞下妆台来——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历代铜镜展

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将无尽的审美情怀施加于铜镜之上,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典重的铜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15]

建筑布局

综述

湖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护区域面积14550平方米 [1] [8] 。 湖南省博物馆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 [1] 。

基本展览

  •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省博物馆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16]

  •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省博物馆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

特别展览

综述

湖南省博物馆自2010年7月10日开始设置特别展览以来,已先后举办了48次特展,分别是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丹青艺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明清绘画精品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世纪-20世纪、银饰之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苗族银饰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届艺术长沙、佛光里的神秘西藏、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第四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复兴的铜器艺术、托斯卡纳的光与影、晶火传奇——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展、欧洲先锋·恩特林顿博物馆20世纪藏品鉴赏、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汽车摄影:美国的车文化、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展、大师之外的大师——19世纪欧洲古典写实油画展、食洋而化风神独韵——关良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特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潇湘情怀——湖南现代名家绘画作品展、翰墨铸情——邬邦生书画作品展、齐白石:中国的毕加索、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兴来笔下生烟霞——黄定初绘画作品暨捐赠作品展、“未来-我来”国际少儿绘画展、九天花雨——柯桐枝花鸟画作品展、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欢无极——杨福音的绘画艺术、法老·诸神·木乃伊——古埃及文物特展、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来自阿富汗的国宝、藏海拾贝——湖南民间收藏精品(明清以来)展、颜家龙邹传安先生捐赠书画作品展、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楚骚回响——刘一原水墨艺术展、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大爱·大美——徐悲鸿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新时代的中国:创新湖南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专题展、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等特展 。

  •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

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于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6月15日展出,位于湖南省博物馆书画专题馆。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陈列用近60件明清以来的人物画及相关展品,呈现有关“家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展览。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大画科,比山水、花鸟更早成熟。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时期,画史地位固然不再显赫,但其高超的技艺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并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中下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之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古人的“修身、齐家”,与今现代社会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17]

  •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位于湖南省博物馆3楼专题展厅,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其琴风琴事源远流长。舜作古琴,歌《南风》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朱熹、张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贤哲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增添了文化内涵。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李静等近现代琴家都曾在湖南从事琴学活动 。[18]

  •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陈列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陈列位于湖南省博物馆3楼专题展厅。瓷器上出现绘画装饰,目前发现最早为三国时期南京的褐彩瓷绘,题材多为羽人、瑞兽,应与当地信仰和葬俗有关。这种特殊瓷画到西晋就已消失,以后的几百年瓷器上没有绘画装饰。

直到唐代长沙窑,瓷器绘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长沙窑绘画的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少量山水、人物、建筑、云气等。长沙窑首次运用褐、绿、红三彩作画,标志着瓷器绘画进入了多彩时代。

宋代宫廷贵族仍然崇尚素瓷,瓷器绘画装饰以民间窑场为主,北方磁州窑和南方吉州窑是最优秀的代表。迨至元代,南北的绘画技艺汇聚景德镇,使之出现了令人惊艳的元青花。

明清时期是彩绘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除继承前代的绘画技艺外,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种层出不穷,花鸟、人物、山水绘画技艺越发精湛。官窑绘画规矩严谨,民窑绘画随性洒脱 。[19]

建筑特色

湖南省博物馆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省博物馆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与升华,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新馆建筑外观造型呈三殿式,总体布局对称、简练、统一、稳重,象征着湖南底蕴深厚的历史、创新开放的今天和崛起腾飞的未来,也寓意着湖南省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肩负着传承创新的重任、引领湖南文博事业的未来发展 。[20]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