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约写于1597—1601年间,1602年1月在伦敦书业公所登记,同年晚些时候以四开本印行,即后人所谓的“四开劣本”。

故事描述温莎镇一位嗜财贪色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凡是任何能赚钱的事,他决不会错过,且为人嫉妒小气,是位典型的守财奴。有一次他看中了镇上两位有钱绅士的妻子,福斯塔夫在这两位夫人面前露出贪财好色的企图,但这个可耻的计谋被这两位聪明的夫人发现了,她们想借机整整平时就爱胡乱吃醋的丈夫,百般戏弄福斯塔夫。[1]

内容简介

剧本写一个体肥如猪、贪财好色的没落骑士福斯塔夫,为了捞取钱财,同时向温莎的两个富绅福特和培琪的妻子“求爱”,写了两封笔迹、文辞完全相同的“情书”给她们。两个妇人感到这是对她们人格的侮辱,便商议捉弄这个骑士。第一次,把他请到福特大娘家里,培琪大娘前来“谎报”福特回家的消息。福斯塔夫慌乱中被塞进盛胜衣裳的篓子抬出去扔到污浊的泰晤士河里。第二次,福斯塔夫赴约到福特大娘家,福特回家搜查房间,把改扮妖妇的福斯塔夫一顿痛打赶出门去。第三次福斯塔夫到森林里赴约,福特大娘和培琪大娘布置众人化装精灵,唱着歌,跳着舞,把福斯塔夫拧得浑身青紫,终于使他承认了错误。与此同时,培琪夫妇的女儿安小姐与青年绅士范顿恋爱。他们机智地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争取到自主的婚姻。

创作背景

在莎士比亚时代以前,欧洲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推行严酷的禁欲主义,摧残人性,把妇女看作是淫欲的象征、罪恶的渊薮。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要服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无任何权利可高。随养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反封建、反教会尤其是反禁欲主义的浪潮此起彼伏,妇女的个性解放、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女权运动随之而来。作为敏锐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成了这场女权运动的急先锋。他大胆同情女性、尊重女性、赞美爱情、歌颂女性,在他的剧作里塑造了众多光采照人的女性形象。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便是其中可笑而又可爱、可敬的一批。 据18世纪英国传记作家所写,伊丽莎白女王非常喜爱《亨利四世》中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旨令莎士比亚在两礼拜内编一本福斯塔夫恋爱戏,剧作家遵旨在十天内就写成了《风流娘儿们》,喜剧上演博得了圣上的青睐。

人物介绍

福斯塔夫

在《风流娘儿们》中,福斯塔夫并非以恋人的身份出现,而仅仅是假装在恋爱。在作为王储的酒肉朋友和野猪头酒店的常住顾客时,福斯塔夫也从不放过一个机会去掏骗别人的钱袋。如今他失去了皇太子这座靠山,断绝了经济来源,他虽照旧指示跟班去愉窃,但他已经“快要穷得鞋子都没有后跟啦。”为了维持他那不劳而获的起码生活水平,他“必须想个办法,捞一些钱来。”于是施展自己的好色天性,向有钱的市民娘子大献殷勤;弄钱在喜剧里成了目的,假装恋爱反而成了捞钱的手段。

福特大娘、培琪大娘

她俩是作者极力赞颂和讴歌的正面人物,与福斯塔夫展开喜剧性的冲突。她俩有着美丽的容貌、善良的天性和高尚的人格,虽均过中年,却还“爱闹着玩儿”,她俩出身低微,思想境界却并不低下:“娘儿们爱闹着玩儿,可照样清白”“风流娘儿们不一定轻狂,”她们在捉弄福斯塔夫的同时,还对丈夫的夫权思想作了揶揄和嘲讽,如培琪大娘说,“我要上国会提交一个申请案,把那班男人都给打下去”这类俏皮话,多少显示了她们独立不凡的人格尊严和追求自主的思想品格。她们还具有非凡的才智,这不仅在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市井无赖以及公子哥儿面前有如鹤立鸡群,而且在她们的丈夫面前也显得出类拔萃。可以说她们的智慧和才能,简直使剧中所有须眉男子都大为逊色。风流的福特大娘和培琪大娘在同利欲熏心的胖爵士福斯塔夫的斗争中,最能体现出这种惊人的才智。她们同时收到福斯塔夫的情书后,就决定对这个“胆大妄为的狗贼”进行报复性的惩罚。她们多次设计;串通快嘴桂嫂等人,精心安排一次次“幽会”,戏弄惩罚福斯塔夫,先是把他装进盛脏衣服的篓子里扔进泰晤士河边的烂水沟,接着又把他打扮成勃伦府的巫婆叫人着实地痛打一顿,最后又叫化妆成“精灵”的孩童们肆意羞辱了一番。她们用这些机智、灵巧的方法,狠狠惩罚了色棍,捍卫了了自己的人格和权益。

更有意义的是,这两位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妇女最终取得胜利,不仅使福斯塔夫所代表的封建贵族恶习遭到打击,而且也使那些对妇女不信任的小市民意识受到了嘲弄。两位大娘活泼、乐观,机智过人、品德高尚,清白无瑕。 [7]

安·培琪

她在剧中虽然戏不多,但表现得很有个性。她不仅作为许多男子钟情的对象,在戏剧的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文主义美好理想的光芒。纯朴美丽的少女安·培琪心中早已有了意中人,而她父亲却一心把她嫁给一个有田产有地位但痴愚庸俗的小乡绅,她的母亲却一定要她嫁给一位性格暴躁但有钱有势的法国医生。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和恋爱自主,安·培琪勇敢地同这种封建专制和父母包办的婚姻进行斗争,她反抗十分坚决,最后她瞒过父母同心上人范顿秘密结婚。她无视封建礼教,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爽直倔强,不屈从压力,为自己爱的权利和婚姻幸福进行不懈斗争,甚至不顾名声同情人一起私奔结婚,突出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新女性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这部风俗喜剧,取材于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剧中的“温莎”,据说是以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镇为背景的,描写了当地的风流趣事和生活闹剧。 “风流”一词在这里是“快乐活跃”的同义词。这出喜剧主要是由两条矛盾线索交织而成,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第一条矛盾线索是主要的:破落骑士福斯塔夫对福特大娘和培琪大娘存有非分之想,却被愉快而又机智的两位大娘一再耍弄,出尽洋相。第二条线索是次要的:围绕安·培琪小姐的婚事,各种人物所进行的活动,从而引起戏剧冲突。通过这些情节线索的设置和安排,莎士比亚在剧中嘲讽了封建社会时期没落阶级——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颓废情绪与丑恶行径,辛辣地讥刺了市井无赖的利己主义,提倡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充分表现了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有些评论家认为此剧的主题是诚实的人不会吃亏,贪财好色的人占不了便宜。这仅仅是表层主题,实际上这出喜剧同莎士比亚其它喜剧一样,还有着深层的思想内涵,即倡导人文主义的生活观’表现了积极向上,明快乐观的精神风貌。 [7]

艺术特色

狂欢化

狂欢广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物理含义逐渐萎缩,而以隐喻象征的手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相对于物理含义更加宽泛化。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相聚的地方,如大街、小酒馆、澡堂、船上甲板、甚至是客厅……都会带有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时间和场景的安排上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从作品选取的时间来看是英国中世纪向近代转形的历史时期,与我国的封建制不同,英国是典型的贵族分封制政体,当统一的王权占绝对优势时,封建社会的全盛期也近于没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央集权打破了封建割据的重重壁垒后迅速发展起来,尽管距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还比较遥远,却加速了原有社会阶层的解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封建专制的衰落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期形成的两种持续相抗的张力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诞生于这一特殊的时段里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反映的生活下移到平民阶层,聚焦于广场生活。

剧中大部分的场景都安排在相对开放的地方,如培琪家门前。在这些地方充满了一切可能的因素,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不期而遇,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嘉德饭店里福斯塔夫及其仆从的行窃;福特扮作有钱人试探福斯塔夫;培琪家门前人们的相互漫骂、指责;以及温莎林苑的“狂欢表演”,安·培琪小姐趁机与破落贵族范顿的私奔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普遍正常严肃的生活中都显得太突然,太不合逻辑。另外,“福特家中一室”因众人在此参与了捉弄福斯塔夫,亦具有狂欢广场的内涵。在狂欢广场上充满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问可以随意不拘的交往。剧中场景安排具有广场性质。

喜剧风格

就艺术而言,此剧存有多处败笔,如前因后果没有相互照应,有些事情前面提了,后面没有交代,开场夏禄法官声言要大大处罚一下福斯塔夫,可最后不了了之。对于主角福斯塔夫,许多人也认为他远远不及《亨利四世》中那个肥胖而可笑的骑士,他性格中的主要成分本应该是智慧和哲理,让他玩恋爱的把戏实在是艺术构思上的失误。因此有些评论家认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莎士比亚最糟糕的喜剧,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姊弟在编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时,也把此剧略去。但此剧的艺术还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作者似乎有意在偏离他早期喜剧的抒情、浪漫的格调,淡化那种典雅、华美的戏剧氛围,而是把闹剧性的嘲讽、幽默、打闹、恶作剧等成分混杂进来,使它变得不怎么高雅,而显得有些粗俗,它用笑声,甚至是开怀大笑去掩盖剧中的一切,仅仅是捉弄福斯塔夫的情节,就可以收到其他喜剧难以收到的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换言之,其它喜剧给人以微笑,而此剧则令人畅怀大笑。其次,此剧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尤其是具有浓厚的社会生活,平凡的小康家庭生活的气息。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描绘,把温莎这个小城镇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形象和画面再现出来。剧中所展现的自然环境、市民生活以及风俗习尚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感,这就使得《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莎士比亚众多的描写宫廷生活、帝王经历的戏剧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

《风流娘儿们》一反传统偏见,把女性地位提到了惊人的高度,三个妇女一跃而成了左右全局的主导角色,整本喜剧可以说就是她们所导演的“骗”人游戏,男子汉一个个成了娘儿们愚弄的对象。两个中年妇女把胖骑士和福特绅士玩弄于掌股之上,果然本领高强;安·培琪瞒过了爹妈和众人,真称得上青出于蓝、一代胜过一代了。《风流娘儿们》是莎氏在其喜剧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写就的佳作,剧中一切均按事先制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掌握全盘计划的总牵线人乃是两名风流娘子与一名待嫁的姑娘。福特娘子和培琪娘子在每次捉弄福斯塔夫之前,都把商量好的计划逐一向观众披露,三次打发桂嫂去通知约会时间;桂嫂前脚出门,福特后脚就跑进来探明偷“情”时间,以便捉奸。至此,观众就把什么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抱着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脱心情,去欣赏胖骑士是怎样自投罗网的。安·培琪小姐的计划则是用一封信的形式借情人范顿之口转述出来的。为了全盘计划的圆满实现,莎氏调动了他所惯用的乔装打扮、偷听偷看,以及对话时的双关语、曲解原意等喜剧手法,使场面更热闹,剧情更生动,语言更生活化。

福特化名白罗克绅士,怂恿福斯塔夫去勾引自己的太太,以便他趁机捉奸;胖骑士不识庐山真面目,当面骂福特是“乌龟王八”,他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他两次兴师动众去捉奸,没料想却促成了两个娘子的“一举两得”之计。福斯塔夫准时如约前去“偷情”,被安置在暗处,人家一唱一合,故意让他“偷听”到不少侮辱他的话,他反而以为是帮他摆脱困境的良方,因而表演了主动钻篓子的丑剧。胖骑士二次去偷“情”,被扮成巫婆,遭到捉奸的福特一顿棒打。最后一次赴约,两个风流娘子组织了一次化装夜会来愚弄福斯塔夫:让他扮成古老传说中猎夫赫思的鬼魂,头装两支鹿角,黑夜12点到l点之间在林苑大橡树旁等候幽会;以安·培琪为中心的众儿童扮成神仙和精灵,埋伏在树旁土坑里,伺胖骑士一来,便一拥而上,团团围住,用手拧,用蜡烛烫,质问他怎么胆敢装扮成鬼怪模样“闯进神圣的地方来。”培琪夫妇和他们选中的女婿,都打算利用这次夜会来达到各自的目的,安·培琪小姐假意应允了父母,暗地里却用偷梁换柱之法,叫两个男孩改穿女装,分别去随斯兰德、卡厄斯举行婚礼,她却同范顿真正结了婚。

《风流娘儿们》的编剧技巧,处处离不了一个“骗”字。福特娘子和培琪娘子巧设相思局,挑逗得胖骑士多次上当,是一大骗。安·培琪瞒天过海、跟意中人私下成婚,逼爹娘认可,也是一大骗。桂嫂凭着一张媒婆嘴,替三个男子汉“同样出力”去向一个姑娘求婚,又在福斯塔夫和两个风流娘子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往返都在行骗。至于店主骗人遭报复、替范顿出力骗培琪夫妇,更称得上连环骗了。这些骗局,或出于对流氓的惩戒,或出于对忌妒丈夫的教训,或出于对金钱买卖婚姻的嘲弄,一言以蔽之,都是“光明正大的恶作剧”。

作品影响

《风流娘儿们》不特风靡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舞台,而且跨越时空,走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单以中国为例,在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就有两个剧团同时分别在京沪两地首演此剧。

作品评价

恩格斯:“单是《风流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 英国评论家多佛·威尔逊:莎士比亚“把他自己的斯特拉特福的全部活动和生活画面展示给观众,其逼真性和生动性要超过其它任何观众所能看到的东西”。==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