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疫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疫论》,中医传染病学专著。吴又可著。有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和三十九年(1709)积秀堂版本。其后,从清代至民国间版本迭出,不下45种。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郑重光补注本《温疫论补注》出版了影印本。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重点论述温疫之病源、温疫病初时之病状,由于治疗不当所致之不典型脉症变化如发斑、发黄、痞呕、似狂、𧮪语,并告诫忌极参术等药。下卷首论“杂气”,认为致温疫病之杂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人恶得而知见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能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随后列述杂气可致发颐、大头瘟、虾蟆瘟、痹气、痘疮、斑疹、瓜瓤瘟、瘿阂、疙瘩瘟等等,认为皆是不同的杂气所致。在“论气所伤不同”一节中,他又指出“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指出动物之温疫与人体之温疫同属于一类杂气所致。然而,书中又指出具体到每一种致病的气,不同的动物之间又有所差异,“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书中还特意指出这种“气”并非虚无漂渺的东西,认为它是“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而且是物质的,所谓“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作者且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预测将来治疗温疫病的发展方向,书中提到“知气可以制物,则知物之可以制气矣”。认为可以制服这种病气的就是药物。指出以往由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惟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认为“能知以物制气,——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在这种“一药之到”病已的时代尚未到来之时,作者仍然不得不有烦君臣佐使的复方,所拟达原饮等,对治疗某些温疫病仍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

《温疫论》在中医传染病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普为此书。瘟疫一症,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作者简介

吴又可,名有性,明末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待考。生活于明末政局动荡时期,崇祯年间,南北直隶(今江苏、河北省)、山东、浙江等地瘟疫大作。一般医家沿袭古代治疗伤寒方法,率多无效,“未尝见其不殆也”。其书之“原序”有“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遂决心研究温疫,另立新说,以拯救枉死于医者之手的无辜病者。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1]。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温疫论 相关视频

中医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传染病学

参考文献

  1. 100部科普经典名著,豆瓣,2018-04-26
  2. 工具书及其分类,豆丁网,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