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明遐思(王士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明遐思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清明遐思》中国当代作家王士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明遐思

站在父亲坟莹前,我又一次想起了小时候的那年清明节。那天,父亲领着我去给爷爷上坟,那是记忆中的第一次给爷爷上坟。阴阴的天幕下,弥漫着霏霏细雨,荒凉瘦削的坟头上,浅绿的小草披着露水,抵顶着早春的清寒。父亲表情肃穆,专注地压上“捞子”。然后教着我把“纸股絮”一个个有序的压在坟茔的两边,接着,他把奶奶蒸的“献食”摆在坟前的供石上,取出“纸洋”,一张张的搓开,用火柴点着,然后引燃两根“火香”,插在供石前的地上。 “来,给你爷爷磕头。”

跟在父亲的屁股后,我看到,父亲重重地跪了下去,我便跟着跪了下去,父亲虔诚地磕头,我也跟着在地上点头。起身,父亲的头上沾了一层泥土,我的头上也沾了几根枯草,父亲轻轻的摸着我的脑袋,把那几根枯草取掉,那一刻,我看到了父亲的眼角里的泪珠,却没见它流了出来。 这一幕,直到今天,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以后几年,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因“大跃进”、“公社化”、“学大寨”······没空领着我去给爷爷上坟了,便叫我和姐妹去上坟,每到其时,父亲那年的上坟程序,我们都在用心地重复着。

一年又一年,那程序化的祭奠,渐渐得演变成心灵的自觉,演变成在父亲模式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再到后来,奶奶去逝了,父亲也走了,母亲和父亲合葬了,我们上坟时那痛彻心扉般的祭奠,几乎神圣,几乎是泣血般地悲怆。

年过古稀后,我思念父母的心思愈加浓烈。每年离清明还有半个多月,老伴就剪开了“捞子”、“纸股絮”,叠起了“元宝”“仙衣”······孩子们也不管多忙,无论刮风下雨,总要陪着我们去给爷爷奶奶上坟。

物质的确丰富了,孩子们也与时俱进了。他们总要为老人买“电视”、“汽车”、“电脑”、“手机”、“别墅”······ 你爷爷一生贫寒,这些东西见都没见过,买些实在的就行。我每每劝阻他们。

话是说了,但儿女们、外甥们还是为父亲买了一堆“极品”,那“金匣子”、“聚宝盆”、花环、花篮、衣服······满目璀璨,看着这些东西,我想,父母过了一辈子穷日子,吃都吃不饱,那金银财宝做梦都不敢想啊!要是能看到今天孩子们的贡品,他俩乐得还能合上嘴吗?

想到这里,三年困难时期为爷爷上坟的场景便涌上心头。那时候,国家穷,我们家更穷。我们上坟,硬是连几张黄绿纸也买不起,奶奶就用麻纸染。那是一门手艺,奶奶把洋红洋绿、朱红朱兰分调在几个碗里,把那些粗糙的麻纸折叠成各种形状,在碗里蘸着,用小木棒点着,然后展开,那发黄的麻纸上就有了梅花、荷花、桃花······鲜亮好看,像真的一样。那几年我们上坟,还时常流连在坟园里,看别人家坟茔上的“纸股絮”花形,好看的便捡几条,悄悄地装在口袋里,不时拿出来看看。可惜,这门手艺,现在不见了。要是有卖这种冥品的,我可真的要买,那东西故去的父母肯定喜欢。

我又想到了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我连上学的作业本也买不起了。那年给母亲上坟,没钱买纸,奶奶就把我写过字的作业本染了染,剪了几条“纸股须”,让我们挂在了母亲的坟头上。那年清明节过后,塬上荒芜的坟园里,出现了一道道奇观,一个个孩子的脑袋在坟头上闪现,那是我们这些穷家的孩子,在拾掇那些没有字的“纸股须”,用它做作业本。那年,翻开我们这些五颜六色的作业本,老师皱着眉头,我们咧着嘴笑,傻乐呵呀!

现在,国家重民俗、暖民心,清明节也被列入了法定假日。我看到,几千年来那种“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少了,更多的是老年人表情平和,年轻人轻松悦然。诸多的坟场里,五彩缤纷,鞭炮阵阵,像节日一样,这不是人们对故去的亲人少了悲伤,而是他们在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追思祭奠,传承文明,为日渐富裕的新生活涂抹光彩。[1]

作者简介

王士敏,男,山西垣曲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